如何应对春节过后的假日后综合征?

什么是假日后综合征?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寡淡,甚至无趣,才是生活的主基调!

每当从欢愉回归平淡,往往会引发些许情绪的跌落和不适应。

生活中,每当假日结束,回到寡淡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时,人们往往会经历这个过程,表现疲乏,无聊,甚至焦虑烦躁的失落感,这经常被称为“假日后综合征”。

放大了的假日后综合征

所谓“假日后综合征”,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医学术语,就是说医学上并没有这种病状,只是人们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在国内,“假日后综合征”似乎被大大的放大了,把很多问题都归咎于这个“综合征”。

比如,这个春节过后,有人由总结出“假日后综合征”的七大症候,包括:

1. 睡眠紊乱,精神萎靡

2. 代谢紊乱,消化不良

3. 神经性厌食

4. 退潮忧郁症

5.眼睛不适,沉溺网络综合征

6.疲惫燥热,旅游后遗症

7. 恐惧上班

同时,还给出了帮助你“满血复活”的七大应对招数,包括:

1. 充足睡眠

2. 做做运动

3.  尽早收心

4. 放松阅读

5. 睡前泡脚

6. 收拾整理

7. 提前写写“要做的事”

稍加分析,你会发现,给出的所谓七大症候缺乏条理性,有的则是简答重复,有的则似乎跟假日并不存在什么必然联系。

七大应对招数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仅仅是日常生活习惯的泛泛而谈。

假日后抑郁

虽然假日后综合征并不是医学术语和一种被承认的病症,但是,医学上也还是有所关注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假日后的不良情绪。因此,往往称之为“假日后抑郁”,或“旅行后抑郁”。

为什么会发生假日后抑郁?

目前缺乏任何实证研究,所有的解释也都是基于观察和推测。

一般认为,度假就如同一次精心策划的太空旅行,暂时卸下一切负重,充满向往、享受、欢愉等良性刺激。

但是,欢愉过后,人们重新回到日常的工作、生活或学习,就如同从太空回到地球,重力重新加身,会产生一种不堪承受之重的感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失落感”。

事实上,人们经历各种高光、高嗨的的事件或时刻后,都有可能出现这种失落感导致的不良情绪。

比如,周末假日后的周一抑郁,派对后抑郁,新学期抑郁,甚至新婚后或分娩后也会陷入这类不良情绪中。

如何应对假日后抑郁?

时间是假日后抑郁最好的药。

假期后的这种不良情绪一般在回到常规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节奏的几天内自然消失,因而,通常不需要做任何特殊处理。

但是,在有的时候,有的人,这种不良情绪可能会持续更长的时间,甚至干扰到正常的生活。

对于这些人,则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调解,以更快地从这种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目前认为,可能有效的“技巧”包括:

提前适应。如果时间充裕,比如学生的暑假寒假,可以在假期后半段开始逐渐转变为正常学期的节奏提前进行适应。即使是短假期,也不要把行程安排的过于紧张,尽可能留出一点适应的时间。

旧梦重温,自我缓冲。积极与亲朋好友分享假期的一些见闻,或者回看假期的照片或录像,或者从事一些类似假期的活动,比如郊游,给自己一个“落地”的缓冲。


建立新的憧憬。另一种被普遍认为“有效”的技巧是,可以提前做下一个假日的规划,建立一种的新的憧憬和兴致,有助于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