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明知开封不适合定都,却最终也没能迁都洛阳或长安?

都城的选址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历史上的迁都行为往往都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求,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也曾经有过迁都的计划,他的目标就是先从开封迁都洛阳,然后再迁都长安,但是皇帝虽然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很多事情上却也是身不由己。

宋朝的建立乃是继承了后周的衣钵,所以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后就继续定都在开封,当时的开封已经是多朝的旧都了,尤其是战乱频繁的五代之中,有四个朝代都是定都于此,全天下几乎只有这一个古都保存着完好的城池。但是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个念头——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率领百官西巡洛阳,《宋史》记载说:“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赵匡胤的迁都计划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故乡在洛阳,而是他已经看到了开封不利于定都的本质——此地易守难攻,乃四战之地,为了保护京城的安全,就必须在周边屯聚大量的兵力。的确,宋朝“冗兵”的局面之所以形成,都城的易守难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但是赵匡胤的迁都计划刚刚提出来,便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尤其是起居郎李符列举了迁都洛阳的八个弊端,其中包括洛阳在多年的战乱之中已经破败不堪,如果要迁都于此就必须对整个城市进行重建,国家的太庙等重要祭祀场所也需要重建,这势必会对刚刚建立不久的宋朝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统治压力。另外,战乱破坏的不仅仅是洛阳城,城市的腹地也遭受了巨大损坏,百姓已经贫苦不堪,不足以满足首都的需求。后来铁骑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也说,汴渠经过五代的不断开挖,已经给汴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漕运,这正是数十万士兵的衣食来源。另外,建国已经十几年,大宋的根基已经在汴京稳定下来,迁都不便。

对于这些反对声音,赵匡胤都没太在意。随后,晋王赵光义“叩头切谏”,赵匡胤把他的想法解释给赵光义听,但是赵光义完全没有与兄长讨论,更没有正面回复,而是只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听后也不再多言,等赵光义离开之后,赵匡胤才对手下说:“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也许,赵匡胤心里清楚,赵光义在汴京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网,迁都对这个势力网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破坏,所以赵光义才如此激烈地反对迁都计划。但是在百年之后,宋朝也的确如赵匡胤所预料的一样发生了亡国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