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票房超23亿!太空探索为什么能成为科幻宠儿?

撰文/凌晨,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毫无疑问,

这个春节电影档“C位”非《流浪地球》莫属!

除了朋友圈、微博等平台的刷屏热议,

截至2月11日21时,

其票房已超23亿成为春节档冠军,

更是被观众誉为国产科幻片的里程碑之作!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可见“太空探索”再一次成为科幻影片内核。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仰望星空,憧憬遥远的太空深处,这是我们血脉中就藏着的遗传密码。因而,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航行、太空探索类作品非常之多。今天,我们就借此机会来看看几部经典的太空科幻电影,探索一下太空探索成为科幻宠儿的秘笈。

星河战队:人类PK外星生物

和外星生物作战是太空题材科幻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代表作为1959年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讲述一个富家子弟经过严酷训练成长为星船伞兵,到外星球与当地虫族作战的故事。电影在1997年上映,更名为《星河战队》。

2001太空漫游:宇宙丛林中的人类坐标

探索地外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是太空题材科幻小说不可缺少的主体。代表作为1968年阿瑟·克拉克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另译名《2001:太空奥德赛》),小说描述了人类在外星文明诱导下,突破地球文明,向星际文明迈进的过程。同名电影也在1968年推出,是现代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沙丘:“栩栩如生”的地外文明

异星球的文明如何发展,又如何兴衰?这是太空题材科幻小说中最不容易想象和驾驭的部分。1965年法兰克·赫伯特的《沙丘》及其后的多部系列作品,栩栩如生地营造出细致入微的想象世界。由于小说规模的庞大,电影一直很难表现,直到1984年才由大卫·林奇搬上大屏幕。

银河系漫游指南:太空另类荒诞剧

冷笑话构成的荒谬世界,这即便是在想象力丰富的太空题材科幻小说中,也属于大冷门。1979道格拉斯·亚当发表的《银河系漫游指南》以及其后的系列小说,很难描述它的具体情节,然而,该系列小说的大开脑洞却深受科幻迷欢迎。同名电影于2005年上映。

安德的游戏:少年拯救未来

人类后裔拯救地球,这是太空题材科幻作品的新领域。异星球和外星人,其实都是人类自身的外在投射,人类在外太空无论走多远,终究要回来面对母星和它的居民。1985年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深刻反映了这个主题。至今该系列的小说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同名电影2013年已上映。

太空探索为什么能成为科幻宠儿?

太空探索一直是科幻小说和影片的常用主题,我国最早的科幻小说是由我国晚清作家荒江钓叟在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用文言文写成,它宣示了中国人最早的太空之梦。

巧合的是,50年后,新中国的第一篇科幻小说——郑文光先生的《从地球到火星》,同样是太空探索的题材,小说讲述三个渴望宇航探险的中国少年,偷偷开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这部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队,足见太空科幻对人们的吸引力和号召力。郑文光先生随后以太空探索为母题创作了许多作品,如《火星建设者》《战神的后裔》等,其中尤以《飞向人马座》最为出色。

近20年来,中国科幻小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太空探索题材上也做了更多的尝试,产生了各种风格和类型的作品。

气势磅礴的,有把星球当成宇宙飞船的《流浪地球》,有从整体文明的角度描述宇宙级文明战争的《三体》系列小说,有反抗宇宙灾难的《逃出母宇宙》;

惊险刺激的,有将人冷冻起来的《飞向冥王星的人》,有和恐怖分子争夺月球的《月球背面》;

现实主义的,有清洁太空反射镜以便增加粮食产量的《中国太阳》,有试图利用太空光伏发电的《种太阳》;

还有用学术论文方式来写未来宇宙史的《爱,生命与希望——简明银河社会分析史》;

有关注太空伦理问题的《长歌行》。

这些小说强调对科学技术细节的描写,描述了一个又一个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科学幻想世界,激励和鼓舞着人们将目光投入天际,投入到我们暂时无法触及的地方。思想必须攀登到云层之外,在星球的上空俯瞰大地。这是我们总想到太空中去的原因,也是科幻小说中太空探索题材永远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如果人类真的想最终成长为星际文明,那么我们就必须再大胆,让我们的思维跳出所有的条条框框,才能追得上银河中闪烁的智慧光芒。

所以,追逐星空的诱惑,是为了我们更勇敢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