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小程序上演“春节秀”,2019小程序赛点将至?

2019年的春节,百度智能小程序有节奏的讲了三个“故事”:

春运一开始,“春节抢票日历”智能小程序正式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或语音唤醒小程序,无需复杂的操作即可抢票,打响了2019年智能小程序造福用户的第一枪。截止到2月3日,“春节抢票日历”被打开上千万次,成功帮助众多用户抢到回乡的车票。

1月17日,百度App上线了“超值年货节”智能小程序,用户文字或语音搜索“年货”、“年货节”、“超值年货”等关键词即可抵达,为用户精选了苏宁易购、京东以及唯品会等主流电商平台的在卖商品。

2月5日,百度App上线了“内容节”活动,通过整合PP视频、1905电影网、一直看漫画、掌阅、17K小说等平台的内容,为用户带来电影、小说、漫画等多维度的内容,将近300个优质版权内容,向用户免费开放。

与此同时,百度也公布了除夕夜春晚“摇一摇红包”的成绩单,全球观众参与百度App红包互动次数达208亿次。第三方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AppStore 免费榜前10的产品中百度独占5席,前4名均为百度系产品。

2018年是小程序的高光时刻,腾讯、阿里、百度依次入场,九大主流手机厂商抱团推出了类似小程序的“快应用”,就连字节跳动也在今日头条和抖音里上线了“小程序”。各大互巨头纷纷亮剑小程序,这也注定了2019年势必会成为小程序竞争的关键一年。

由此来看,百度智能小程序在今年春节期间的三个“故事”,恐怕并非无意之举。

回答一个老问题

BAT和互联网新贵入局小程序,引来无数发问:小程序到底是什么,为何巨头们选在此时发力,以及小程序的未来又将走向何处?

微信和支付宝回答了小程序当前的使命,一种不需额外下载即可在自身App中使用的应用,成为连接人与服务的工具。不过外界对这个回答似乎有些误解,不少开发者视之为新一轮的流量分配,资本也乐于为小程序买单。于是聒噪的讨论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将小程序捧上了神坛又狠狠落下,以至于很多人不再询问小程序是什么,而是小程序可以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百度智能小程序在今年春节期间的动作,俨然为老问题作出了新回答。

在用户的视角里,小程序要满足多方位的需求,“春节抢票”、“年货节”是刚需,而内容节则证实了小程序在满足精神内容服务上的价值。

其实在百度智能小程序正式开源时,就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不仅运行于百度App上,还可以运行于百度贴吧、百度地图等百度系App,甚至可以运行在外部的浏览器以及App上,只要这些App支持智能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为根本目标。

而对于开发者而言,则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宣布了智能小程序“开发者共筑计划”——“千百十一”,分别对应着千亿用户流量、百亿广告分成、十亿创新基金、一对一专业服务,明确了自己的定位,百度智能小程序要“与开发者同行”。

而三款在春节期间走红的智能小程序,也让开发者看到,在用户体验上,智能小程序几乎和独立App无异,可以带来更好的流量变现效果。小程序的优势在于轻量和细颗粒度,有利于快速的用户渗透,但并非以牺牲体验或阉割服务为代价。

微信、支付宝等都在不断降低小程序的开发门槛,给予开发者更大的权限。百度智能小程序更是如此,为开发者提供了包括语音、文字、图像和人脸识别等在内的110+AI能力,可以直接调用百度的AI服务,同时打造智能化的交互。也就是说,小程序不止是ToC的战争,也在考验巨头们服务B端开发者的能力。

打造“超级中间件”

一面用多元化的服务讨好用户,一面用更低的开发成本吸引开发者,百度智能小程序的野心不无明显,即打造介于用户和服务之间的超级中间件,让服务直达用户成为可能,不再需要独立App的过渡。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还要从当下互联网的服务逻辑和竞争机制说起。

iOS和安卓开创了App的服务形态,用户想要获取某种服务,先要到应用商店中下载App,然后进行注册、登陆,服务结束后还要容忍这些App停留在手机上占用资源,即便一些App本身的打开率很低。

一开始就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格局,开发者需要不断买流量,不断拉新,尽可能快的将流量变现。诸如社交、搜索、电商等高频服务诞生了一个又一个超级App,而一些长尾服务即便有着相对不错的用户数,由于缺少用户时长,缺少可观的变现渠道,往往被归类为“鸡肋”产品。

哪怕是互联网巨头,想要维护用户粘性,也不得不进行各种拉新和运营活动,然后尽可能多的延伸到其他赛道,将流量不断沉淀留下。原本只是社交领域的玩家,为了让流量变现,可能会逐渐向电商、游戏、内容等用户愿意买单的场景拓展。单维服务缺少生存空间,生态模式几乎是必然。

何况这些高频服务从来都不缺少竞争者,巨头们不得不竖起一道道围墙,将可能存在的竞争者挡在高墙之外。特别是互联网的流量红利见顶之后,各种封杀、狙击、斗恶层出不穷,当所有玩家都没有安全感,封闭也就成了既定结局。

封闭的直接代价就是负和游戏,流量让互联网自然分出了各种“派系”,围绕流量的争夺波骇云属,新闻、社交、电商、短视频等无不是如此,即便尘埃落定后有某一方胜出,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成为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2018年是互联网红利消失的一年,是大多数App开发者找不到着力点的一年,也是小程序走向台前的一年。小程序的爆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超级App+小程序逐渐成为标配,可以说是最有效率的生态建立方式。这样看来,互联网巨头们的蜂拥而至,也就无可厚非。

所幸,在小程序上发力稍晚的百度选择了开放的姿态,让小程序从各自为战走向开源,化身成为最有可能改写互联网竞争规则的“超级中间件”。

等待谜底的2019

按照百度副总裁沈抖的观点,智能小程序的开源打破移动互联网封闭、割裂的现状,关于小程序的竞争也才刚刚开始。

如此再来审视百度智能小程序的“春节秀”,在时间节点上的选择很微妙。2019年注定是小程序发展的关键之年,百度智能小程序在春节期间的表态,让其“超级中间件”的定位布局越发明朗。

1、消除流量焦虑。流量一直是互联网的话题中心,可绝大多数流量聚集在几个超级App中。小程序面临的直接问题正是如何消除开发者的流量焦虑。

微信的选择是去中心化,阿里近似于一种“计划经济”,百度智能小程序则为开发者打造了三大超级流量入口,包括搜索入口、信息流入口和私域运营入口,在流量获取阶段进行中心化的流量分发,在用户沉淀阶段鼓励将流量沉淀为粉丝,并通过Push+Feed等多手段对用户进行二次促活。

不同于当前互联网上的流量补贴,百度并没有依靠流量高峰进行一次性补贴,而是持续不断源远流长的流量输出,并以此消除开发者的焦虑。

2、革新用户体验。类似“超级中间件”的模式是否行得通,用户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但用户体验又往往是足以控制赛点的力量。

iOS和安卓的App式服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Windows以网站为中心的形态,最为核心的切入点就是体验的便利性。百度智能小程序找到了新的服务机制,一方面用户通过搜索、语音等就可以唤醒小程序,属于百度“让服务找人”思路的延伸;另一方面,百度信息流在内容精准推荐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也被应用在智能小程序的分发逻辑上。

在今年春节期间,“春节抢票日历”智能小程序的高频应用,无疑印证了服务找人的正确性,谁能缩短用户找到服务的路径,谁能打破用户使用服务的门槛,势必会成为用户用脚投票的优胜方。

3、回归开放精神。中国互联网的App总量超过400万,可日活用户过亿的产品仅有13款。巨型App的生存形态几乎是不可逆的,却并不意味着开放精神没有生存空间。

百度智能小程序在寻找开放的另一种可行性,联合爱奇艺、bilibili、快手、58同城等十多家头部平台,加上包括百度地图、百度贴吧、百度网盘等百度内部产品在内的入口,百度拥有了超过40个App流量入口和丰富的用户场景。这使得百度构建了一个流量规模足以超过微信的联盟。如此一来,智能小程序不仅可以运行在百度系产品中,还可以在其他支持智能小程序的App中发布,试图打破独立割裂的信息孤岛。

百度智能小程序的“内容节”,不失为一个隐喻,PC时代的互联网还拥有开放气质,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可以触达各种资源,而非将内容和服务封闭在各个App中,百度智能小程序正在让开放精神回归。

4、未来趋势使然。互联网要走向何处,人工智能在大概率上是统一答案,也将颠覆互联网的现有形态。

事实上,改变已经出现。不管是百度、阿里还是其他创业者,无不笃信语音交互将成为主流的人机交互模式之一,而语音交互的核心特征就是去App化。比如当你告诉语音助手想要听一首歌的时候,不会询问你选择哪个App播放,而是直接播放相应的音乐。

“超级中间件”的思想与之并无不同,用户并不关心服务来自哪个App,而是服务的效率和体验。几大超级App的小程序生意,本质上都在顺应互联网的进化趋势,以超级App的身份扮演PC时代的浏览器。小程序的竞争也就回到了老问题,能否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能否降低开发者的成本。

2019年的重要性在于,5G的商用化将加速互联网的规则演变,网速和数据时延上的革命性升级,“所见即所得”的服务将不再是奢望。用户不再需要App,至少不需要在手机端安装五花八门的App,取而代之的很可能会是“超级中间件”那样的服务载体,一场不可避免的格局重构正在徐徐到来。

在春节期间秀肌肉的百度智能小程序,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也是所有和小程序相关的布局中,最接近“超级中间件”概念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