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许多人在说起晚清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清朝地大物博,物产丰盈,结果却成为了西方列强手中的“蛋糕”,任由他们瓜分。当然,大家都知道晚清之所以处处挨打,主要是因为在科技方面被远远甩在了后头。那么,难道清朝人看不出自己在哪方面处于劣势吗?当然不可能。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的许多开明人士都已见识到了西方船坚炮利,军队战斗力远甩大清好几条街。既然如此,晚清为什么不卧薪尝胆,奋起直追,反而一直纠结于要不要学习西方和怎么学习西方的问题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数现代人认为清朝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是一群目光短浅的酒囊饭袋。不过,这种观点未免有点一棍子打死所有人了。事实上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些比较开明的清朝大臣就已经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他们建议朝廷学习西方技术来武装自己,并最终打败西方人,这些推崇向西方学习的大臣在历史上被称为“洋务派”。
不过,和洋务派观点截然相反的还有一群被称为“顽固派”的清朝大臣。和我们印象中不相符的是,顽固派大臣并非都是那种迂腐不堪,不懂变通的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当时都算得上是开明人士和意见领袖,甚至他们对西方世界的了解程度,未必就比洋务派要肤浅。
顽固派之所以顽固,其实也有他们义正言辞的理由。顽固派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现代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观点很弱智,礼义在枪炮面前,那就是一堆空气,能有什么作用。然而当我们仔细了解顽固派的观点后,倒是会觉得有许多地方也不是那么无知和可笑了。
顽固派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他们认为大清想要成为一个强国,民心比武器更重要。一味模仿西方,跟在洋人后面跑,未必能帮助中国战胜敌人,反而会降低民众支持朝廷的热情。一个政权如果失掉了民心,即便拥有再先进的武器,它也无法长期支持下去。因此,振兴民众志气,鼓励大家的爱国热情才是当务之急。只要民心可用,西方国家的洋枪洋炮再怎么厉害,也无法抵御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此外,顽固派认为洋人狡诈,不会将最先进的技术教给中国,只会借机敲中国一笔竹杠。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学一些落后的技术,得不偿失。
洋务派认为引进西方工业机器可以极大提高生产力,顽固派则认为西方工业机器虽然可以提高生产力,但却会导致大量人口失业,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我们往常只知道顽固派不懂变通,却不曾想到过人口就业这么一层逻辑,可见无论在赞成某个观点还是反对某个观点的时候,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否则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味指责,那就和今天网上那些喷子没什么区别了。
我们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叫“要想富,先修路”,想必大家对这句话的含义都深有体会。晚清时期,洋务派中很多人就提出要学习西方,修建铁路。然而,顽固派却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西方国家修建铁路,确实可以加快运输流通速度,促进国家经济。但中国军事实力不足,如果也学习西方那样大修铁路,一旦发生战争,这些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很可能成为敌人在中国纵横穿插的运兵线。如果站在这个观点上来看,顽固派反对修建铁路似乎比洋务派看得更加长远和透彻。
在更进一步了解到晚清顽固派的观点后,我们可能会对当时为什么不彻底搞洋务运动有一层新的理解。当一个国家同时面临许多问题的时候,总要梳理出轻重缓急。清朝家大业大,各种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如果要全面学习西方,在各行各业推进技术革新,也许还没等大功告成,就已经出师未捷身先死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顽固派反对变革肯定是错误的,但反对学习西方不是愚昧、无知,而是怕变化过于激烈而导致大清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