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带来世上的各种天赋,是如此的多彩多姿。而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大多数的天赋,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绽放,就渐渐枯萎了!为什么会这样?当今德国最受欢迎的脑神经科学家及教育改革推动者——葛拉德·胥特,用专业科学的解释,告诉了我们孩子与生俱来有哪5大天赋,以及他们是怎样被家长玩坏的!
1、爱/与人亲近的本能
每个新生儿,都生来让人疼爱,不会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行为来讨人喜欢,只会自然而然地,从内心发出本能的反应。
因此,只有“爱能产生爱”,让孩子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才能呵护好孩子爱的天赋。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或把孩子当成展示品,都是把孩子作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不是真正的爱!爱孩子,最为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爱他们本来的样子,让他们做自己。得到这种爱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更加亲近,长大后也会更愿意以开放的态度和更多人建立关系。
2、开发/探索的喜悦
婴儿的脑细胞容量大得惊人,而且相互连接的方式也仍有无限的可能!而且,他来到世界的每一天都决定了脑神经细胞中,哪些连接日渐稳固,哪些则被渐渐忽略。这也就是说,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会发展的比较好,但某些方面就显得比较弱。而影响强弱的关键,就是孩子的亲身经历——他所接触的刺激、鼓励与赞扬。
当大人以理性的态度评论孩子的天马行空,对他惊天动地的发现浇冷水时,那刚萌芽的想象力就会应声卡住。孩子会被教得乖乖的,被大赞有教养,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大人认想要的是什么。然而,关于孩子自己,以及他能自行发掘的所有事物,可能已经变得越来越没感觉了。
3、发挥创意/创造的兴趣
如果我们曾经看过一个小孩如何在厨房里将一些锅碗瓢盆组装成汽车、飞机和船,认真的晚期旅行游戏,就绝不会认为创造力是一件需要教导的事。
小孩爱尝试所有他觉得有意思的东西,而大人经常会扫宝贝的兴致而不自知,结局常是:小小建筑师坐在自己的惊世之作旁边,露出失望的眼神……慢慢的孩子的大脑就会存储这些经验:没人对他的电子有兴趣。大脑中原本正向的动力,就渐渐跟负面感觉做了连接。当无法持续经验到鼓励和认可,他就会不想再花脑筋找乐子了。所以,家长需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一步步去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4、信任/安全感
人类脑干的神经元数量,在出生前会达到最高点,前额叶神经元突触数量的增长,则会在6岁前完成。等这些完成后,那些不被“需要”、也未经使用与刺激而无法稳固的神经元,便会逐渐退化。
富兰克林曾经说“一盎司的经验跟一吨的理论一样有价值”,经验之所以有价值,在于那是自己亲身所经历的。每一个新生的经验,都会在脑海中形成新的连接,而相信一切都没有问题的安全感,则来自孩子到目前为止所积累的好经验。
越有安全感的人,愿意尝试新事物的程度就越高。对世界的投入也会越多。信任与安全感,才是孩子向外学习的基础。相反,不安、害怕与压力,会在孩子脑海中蔓延着一种焦虑与躁动,此时孩子无法学习新事物,只剩下年幼时学会、且在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能力还保留着,因此,如果孩子感觉不到出口,行为就会开始退化,例如攻击、自我防卫、顽固或退缩。
5、觉察力/同理心
有觉察力的人,能看到许多别人轻易忽略的东西。他不带任何评断,就只是身在其中,不随便分心,他活在当下。这世界的许多微小细节他都能一一感受,生命变得丰富多彩。
全心信赖并感知他人心情的能力,是我们天生的本领。当孩子能像自己在痛一般去感受别人的痛楚时,他就会试着帮助别人排解痛苦;他从别人那感受到的是快乐,也会想努力带给别人快乐。所以,获取越多正面经验的孩子,会越想把这个经验应用在别人身上。
因为可以觉察到很大已经无法察觉的事物,每个日常生活细节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探索,他无法决定先注意什么或投入何处。也因此,我们才时时见到大人想拼命前进,而小人儿却慢慢吞吞地在欣赏路边的风景。只有在这样毫无目的的察觉中,才能让孩子养成某些重要的能力:不是谁在引导孩子该注意什么事,而是自己选择在那个片刻感受什么、发现特别喜欢、特别感兴趣的事物。当孩子能掌握越多这种自我行动的决定权时,以后等他在其他事物上需要自行做交涉时,就会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