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股票,为何被指“搜刮民间财富”?

1894年(光绪二十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爆发,但是清政府有限的财政,根本无法支撑起庞大的战争开支。为了筹集甲午战费,清政府实施“息借商款”,开始了我国首次国内公债发行。

在此之前,清政府的筹款方式一般为借外债,另外就是国内筹款--捐输。据《那桐日记》载:(1894年)8月17日,户部司官奉堂官命令,集合京城诸多票号、银号26家借款。到了26日,户部候补主事裕绂呈递一项条陈,重点之一就是筹款,条陈称:“自海上军兴,海口又皆封禁,不获已为权宜之计,借款英商,此策之下又下焉者也。盖一借洋款,则海外皆知,与其谋及外洋,不若筹之内地。(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作为户部司官的裕绂,非常清楚清政府解决财政的手段:在急需用款时,常向洋商特别是英商借款。而《翁同龢日记》载:(1894年8月)30日,户部尚书翁同龢致信司官那桐,称“商款不宜拨归内府,恐为言者所摭”。

据此推测,战争导致户部无法划给内务府相应的款项,不过,翁同龢不建议向外国借款,只有筹借内商款,并由内务府筹款。

昭信股票实物图

对此,据《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载:8月17日,海关总税务司驻伦敦官员金登干写信给总税务司赫德曾透露,伦敦已流传中国将要借款1000万英镑的消息,银价猛涨。

而赫德,向来热衷于牵线搭桥,如果清政府从英国银行借得外债,正是其心之所向。

不过,由于户部尚书翁同酥定下不向洋人借款的调子后,据《翁同龢集》载,9月8日,户部就向光绪帝递交奏折《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提议“息借商款”:“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折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允孚,自亦乐于从事。”

事实上,根据以往向洋人借款的经验,户部官员已经意识到,外债不能作为一项财政手段,因为金银比价会变动加上高昂的手续费,中国肯定吃亏,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借国内商款。

很快,户部“拣派廉干司员,招集京城银号、票号各商等”号召借款。

由于“息借商款”主要是为筹集抵御外侮的战费而发行的,具有御侮含义,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正因这点,在“息借商款”之前,京城的大商号均表示:“食毛践土,具有天良,朝廷现有要需,敢不竭力设措。”

为了规范这次借款,户部拟订在北京和各省的借款办法六条:

(1)预定还期。借款期限为两年半,每六个月为一期,共5期,首期只还利,自第二期等额还本付息;

(2)酌给利息。参照历来外 债的惯例,酌定7厘行息,即年利率约8.4%,遇闰月加增; 

(3)颁发印票(债券),写明出借商人字号、本息数目、交兑日期,钤户部堂印,附五期还款小票(还款后剪掉);

(4)定准平色,即借还款使用足色纹银,防止短亏;

(5)拨抵款项。拟将借款100万两收到后(单位库平银两,下文皆同)拨归银号转交内务府,抵作部库应发款,部库先从应发内务府款内如数提出款项留充饷需。将来归还本息之时,如各该票号有汇到外省京饷等,准其照数扣抵;

(6)严防 弊端,防止吏胥从中勒索扰累。

此外,各省地方官员应参照户部上述“条陈”“妥立章程,尽心劝寡,对凑集一万两以上者“给予虚衔封典、以示鼓励”。

昭信股票实物图

经过八个月的募集,“息借商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据《光绪朝东华录》载,至1895年5月户部奏请停办公债时,共计募集总额为1102万两。不过,此时户部还在要求各省督抚“迅将已收之款查明数目报部”,可知当时“息借商款”在全国的募集总额还没统计完,但误差应该不是很大。

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政府在1894年的财政收入为8103.3万两,而“息借商款”的总额就占了1894年财政总收入的13.6%,可见还是取得成效的。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此次战争里中国战败了,次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后又加上三千万两“赎辽费”。

早就财政拮据的清政府,不得不乞借外债偿还战败赔款。

1897年,清政府第三次筹办借款时,英国与沙俄为独占贷款权起了争执,最终形成僵局。而谁都不敢得罪的清政府,只好暂停借外款法。

第二年春,正值戊戌变法顶峰之际,光绪帝发出诏令要求臣下筹划开源之计以偿付赔款。詹事府右中允黄思允建议仿效西方国家发行公债,“造自强股票,筹借华款”。光绪随即安排户部议决,拟定发行国家公债章程,取名“昭信股票”,有“以昭信守”之意。

为此,光绪帝还号召各级官员:“在京自王公以下,在外自督抚将军以下,无论大小 文武、现任候补候选官员等,均领票缴银,以为商民之倡。”恭亲王奕訢第一个表示愿“报效库平银二万两,不敢作为借款,亦不仰邀议叙。”

光绪帝在上谕中说:“恭亲王懿亲重臣,因国用不足,捐备巨款,用意正大,洵足矜式百僚。”

为了规范“昭信股票”,户部拟订了详细章程,共十七款,主要内容为:

(一)由户部印造股票,编列字号。每票一百两者造五十万张,计股银五千万两;每票五百两者造六万张,计股银三千万两;每票一千两者造二万张,计股银二千万两,共合一亿两。股票式样,前幅用四围龙边,恭禄奉旨年月,并开每票银数,下半分二十小方,书明年分银数,每年付还一次,减去一方;后幅开列有简明章程,每票编印号数,纸心及骑缝各盖印一颗,印花用朱色印泥。每票除联票外,另缮号册,以备稽查。铸户部昭信局钢印一颗,用满汉篆文。选派廉勤司员经理昭信局,设给票处、收银处,先收银,后给票,将股票当面点交本人。

(二)此款限二十年还清,年以五厘行息,遇闰月不加增。起息日期以交银给票之日为始。光绪二十四年为集股第一年,应付息银从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起至二月底止付讫。前十年还息不还本,后十年本息并还,付息时每百两还本银十两。前十年,每付息一次,即剪去一方块,后十年付息还本亦是,至第二十年本息还讫,即将股票缴销。

(三)户部设昭信局,各省设昭信分局认股领票及归还本息,在京由户部昭信局办理,在外省由该省昭信分局办理。认股之人或开列官阀姓名,或堂名别号,悉听其便。亦可委托殷实号商代领股票及兑换本息。股票每年应得本息既准抵地丁盐课,又准其辗转抵押售卖,但应报户部昭信局立案。各官局认票不认人,倘有遗失,立即报局出示,“挂失”股票禁止抵押售卖。如失主三年无获,由昭信局发给凭单将原票作废,本息照付。官员调迁或回原籍,发给股票凭单,准其在当地兑付;商民迁居它省,亦照此办理。

(四)官绅商民,劝集股款十万两以上及五十万两以上者,由户部给奖。严禁伪造股票,违者斩。不准勒令捐输,有借端扰累勒捐者治罪。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清政府发行的“昭信股票”,目的是偿还战争赔款与缓解财政危机,而非为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刺激工商业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

昭信股票预计发行总额1亿两,但到停止发行时,共计认购不足2000万两,对于缓解财政危机几乎没起什么作用。

清政府不得不又乞求英、德等列强借钱,并以7处厘金为抵押,命各省京协各晌、防晌等向取于厘金者骤形短绌。

这样一来,各省的主政官们不干了,都上奏“实难为无米之炊”,清政府却强令江苏、 江西、安徽等十省裁兵节晌,在“昭信股票”项下划拨现银五百万两作为税司代征厘金,抵押7处厘金抵。

不过,由于人们认购“昭信股票”的积极性并不高,致使各省难以下拨抵厘金之用。据千家驹编《旧中国公债史资料》记载: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折,认为该票(昭信股票)“以后收数虽不可知,而体察情形,断不能如开办伊始之旺”。

很快,“昭信股票”因收银甚少,弊端频出,被清政府伤令停止发行。

事实上,从筹款目的来看,“息借商款”所筹得款项基本上都用于甲午战费,举债目的达到了;但是“昭信股票”的使用目的就不明确了,有的用于修建慈禧行宫,有的作为“教案”赔款, 有的用于镇压农民起义,有的被各省封疆大吏 “劫用”。

昭信股票实物图

从偿还情况来看,“息借商款”的信用度还是较高的;而“昭信股票”基本没有按照部定章程认真偿还,一部分作为报效,据民国《安县志》载:“自王公以下京外文武大小各有情愿报效,不愿领本息者,准其具呈缴票,按给奖叙”,有的地方“所收之款究置 何处,今无档案可查”根本不想还;还有的地方以增广学额的办法抵偿,据《平度县志》载:“以股票易实银归为办学之款”。

无法“善终”的发债行为,严重透支着清政府的公信力,梁启超认为“政府财政上之信用孚于其民”,可见,大清王朝已经走向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