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苹果的日子不好过,一些最主要的供应商也陷入窘境,代工之王富士康是典型的代表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高售价拒绝新iPhone,富士康也连续传出各种传闻,先是被曝露要裁员34万人,以缩减开支,随后其市值在港股、A股双线全面下滑,虽然富士康发言人一度出来辟谣,但整个产业链依旧嗅到一股“死亡”的味道。显然,裁员34万人的说法有些夸张,但在寒冬时期,富士康之类的巨头企业肯定会启动“节省开支”的措施,加之,富士康有九成以上的员工都是流水线上的基层操作员,笔者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这些流水线岗位从设计之初就是流动性的,更何况,现在已没有年轻人愿意在流水线上枯坐两年以上,或许,仅自发离职的员工数量就已经是五位的数字了。
至于说,股价下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纵然雍容华贵的苹果,不也一路跌跌不休,从230美元直接干到170美元,市值这东西,全看华尔街心情。
最苦之人,富士康窘境怪自己,还是怪苹果?
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代工厂,富士康在业界拥有良好的口碑和雄厚的实力,也一向是令中国地方管理者趋之若鹜的金牌企业,于整个经济社会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显然,富士康的辉煌没有改变其“代工企业”的本质,他们的日子依旧要取决于客户的日子。在iPhone销售最火爆的岁月里,富士康也跟着大快朵颐,赚得盆满钵满,高层管理者、中层干部、基层员工以及地方管理者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收入,但随着iPhone销量下滑,整个产业链都遇到非常严重的经营困难,而产业链底端的富士康所遇之困难又是最大的。
之所以说,富士康遇到的困难要比其他厂商更大,主要是因为他们处于产业链的最终环节,这意味着,任何上游供应商的问题,都有可能误伤、连累最终的组装代工企业,举个例子,台积电、三星经常因芯片产能不足,而致使iPhone订单减少,富士康投资的车间、人力、物料等成本,利用率都会大幅下降,有人曾粗略估计,因芯片缺货,富士康调整产能,每日蒸发的成本利息足以在北京五环内买上一些房子,想想真是可怕;而一些小型的加工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常常“以次充好“,把一些有瑕疵的零部件出货,它们最终都会被苹果严苛的品质系统拦截下来,从而影响组装代工的良品率和维修成本,而当问题发生时,富士康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常常只会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责任纠纷,却没有实质性的索赔,正如2012年 iPhones5巨大的失败,最受伤的除了苹果,就是富士康。
日前,部分iPhone遭到禁售,直接受影响的也是富士康、和硕等组装代工厂,他们需要腾出场地和生产线帮助苹果完成软体刷新,在一个讲究效率、精准计划和嫁动率的企业中,最忌讳如此异常事件,毕竟,应对突发事件的成本往往远高于计划内的生产,事实上,制造业内任何于计划外的事情,都需要企业自己埋单。
显然,代工之王遇到如此窘境,同苹果和产业链上的供应商都大有关系,甚至富士康自己的外包厂商不给力,也会造成巨额的损失。诚然,这些都是代工厂的经营管理中,最难搞的部分,但想要生存下去,甚至完成盈利,郭台铭肯定不能只会抱怨客户或者其他产业链问题,况且,富士康选择的就是代工行业,他们享受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同样也要克服代工行业的缺点,事实上,富士康能有如此规模,正得益于郭台铭以及高管团队的代工坚守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台湾人每天大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且从不抱怨客户品质严苛,即便是碰到iPhone禁售问题,需要额外投入成本,也是非常积极地配合之,在郭台铭眼里危险和机遇总是并存的,正因如此,他们才会不断探索新的制造业,殚精竭虑地搞工业互联网,或许,唯有如此心态,才能在今年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生存下去吧!
转型之路,代工大象焉能翩翩起舞?
早在几年前,郭台铭就喊出要转型,不仅推行百万机器人计划,更是苦心谈判鲸吞掉夏普,这两年又亲自操刀搞工业互联网,可以说,能把制造业做到这个份儿上,郭总裁已然能在制造业界青史留名了,但正如前文所述,富士康没能改变代工企业的本质,他们依旧要“看客户”的脸色:只要苹果打一个喷嚏,富士康就会患上一场重感冒,大概是充分意识到“苹果依赖症”的严重性,郭台铭正努力去苹果化,包括拓展新业务,探索电商领域等等,尴尬的是,如今富士康有超过一半的营收都来自苹果,他们大抵知道过度依赖苹果不好,但已经停不下来,毕竟,苹果光芒太过耀眼,产业链舍弃不了这份大订单。
或许,正是因iPhone订单太过强大,以至于,连同富士康在内的整个产业链都没有额外的资源去拓展新业务,iPhone产业链终日只能殚精竭虑地满足苹果的产能和品质需求,而一些拓展业务、开发新技术等前瞻性事物则常常被搁置到一边,致使大家越来越难以离开苹果的订单,另一方面,郭台铭创立富士康之后,有相当一段岁月里只想做代工,富士康从日本偷师来一条条流水线以及一套套经典的管理规范,最大限度地把复杂工作变得简单,降低对于工人技能的依赖程度,这样富士康就建立起一套“奇葩”的人才体系:基层员工技能要求很低,可以说,任何意识正常的人都可以胜任流水线上的工作,富士康甚至能向残疾人、流浪汉提供一份工作;而中层干部则鲜有名校毕业,郭台铭最擅长从二本学校网罗应届毕业生,他希望青涩的应届生能接受彻底富士康特有的企业文化,而这些二本学校的应届生,也难以找到更高端的工作,只能一厢情愿地做工十年,总得来说,郭台铭看中了代工业务,也看中了廉价的劳动力,依靠大量出货、成本控制等经营理念,经年累月地积累财富,但同样地,郭台铭也要忍受如此模式的痛苦,要知道“平庸人才”是不可能帮助其快速完成转型或创新的,他们的人生同样要依赖苹果的超额订单。
笔者认为,今年或许是苹果和整个产业链的拐点,相信很难再二次出现iPhone盛世了,但不得不承认,iPhone产业链远没有到哀鸿遍野的程度,毕竟,苹果只是第一年遭遇困境,他们手中依旧握有大量的变阵筹码,总之,苹果的审美性虽已然降低,但他们的赚钱能力依旧不可小觑,而跟着他们喝汤的富士康,也不会停在窘境太久。(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