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馆编辑部:
大家好,我是馆馆。
我家住新疆,每年回去都要先经历“黄牛”的宰割,然后挤在火车上摇晃万里才能回到家。一回去,全身骨骼都散掉了。
今年又准备买黄牛票的时候,妈妈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孩子,今年春节你别回来了。我怕你回家太辛苦。”
回家辛苦,不回家也辛苦。
我清晰地听到电话那头泪水啪嗒着的声响,我也禁不住流泪了。
四海之内,天涯此时,该有多少像我和母亲那样,强忍着思念家人的痛苦,只为了让对方好受一点。
过年回趟家,要练就千手观音的本事,拧箱子,提礼品,挂杂物,还要腾出手握包,拿身份证,换票。
一通操作下来,浑身注意力高度紧张,要婉若游龙地巧借位,预防被踩脚、被扒掉贵重物品;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入站口变更信息,听有无晚点的播报。
每年一次的春运,不亚于非洲角马的大迁徙。它们每年要走3千公里,途中面临被踩踏至死,被鳄鱼狮子吃掉的危险,只为回到塞伦盖蒂生产小角马,生完后带着孩子进行新一轮的迁徙。
我们的目的柔和多了:探亲,访友,吃家乡味,任由乡愁泛滥,有仪式感的给过去的一年交个差。
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01
/回家难/
想起回家的场景自然是和和美美,一年到头的辛劳都值了,然而回家却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提前15天,大家就定好时抢票,往往网站和窗口还是一分钟就售罄所有的票,接下来便漫长的等待漏网之票。
前几日,不惜充值某app会员,票价上加50块优先抢,费好大劲抢到一张异地上车的回程一等座,价格约等于平常的机票了。
过了几日,黄牛发来消息:“你让我抢的xx到xx的票抢到了,要不要?”
我晚了几分钟回复,他又是微信语音,又是电话轰炸:“赶紧的,还有八分钟。”
我再三确认是不用异地上车的票后,只剩下三分钟。他马不停蹄发来二维码,支付、截图、搞定。黄牛也不废话:你把自己之前抢的退掉,再转200抢票费给我。
很少坐火车的我,没搞清状况,也没有那么难抢吧?看他的朋友圈:捡漏高峰期到了,此号已满人,需要的打我电话。备注好姓名+身份证+手机号码+日期+所要车次+索要席别。不要问在不在了,很忙,直接发给我上述格式。
连黄牛都跟打仗一样的忙碌,我要再质疑“票有这么难买吗?”,就太“何不食肉糜”了。
想当年,鲁迅为了回家,从北京到绍兴,全程需要86小时,车费也不菲。然而1980年后,“春运”正式诞生,最初只有1亿人在路上。30多年后,春运的人数激增到30亿之多,相当于欧美非洲的总人口大搬家一次。
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抢票已经很难了,挤车是难上加难。
提前一周回家的同事,在微博发了一张很土味的照片,并配文:
“想象中自己应该是一个人在偌大的候车室瑟瑟发抖,抱着热水袋泪眼婆娑,万万没想到,这是凌晨一点半,一点半,这么火爆,不仅挤不进候车室,脚都挨不到地,还带个毛线的热水袋,老娘现在热炸了。真想咬咬牙买贵出天际的机票。”
今年1月19日,哈尔滨站两名妇女正厮打在一起,民警赶到问状况,她们两还特别激动,继续推搡谩骂,就因为抢一个座位。这下被拘留三天,票也要重新买,家也不能准点回了。出门在外,再累再难,也不要丢掉最基本的素质。
还有一种非常刚的出行方式——“自驾行”,一架饱经风霜的摩托车要捆上年货若干,生活用品,还要载上两三个人,最小的孩子要用一根皮绳牢牢绑在后背。不管烈风如刀割,还是下雨下雪下冰雹,千里走单骑。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我们听从故乡的召唤,承载着甜蜜的负担,爬也要爬回去。
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02
/众生百态/
问朋友对春运最大的体会,他的回答让我很意外。
他说:“车站有两个地方最感人:一个入口,一个出口。一个是不想让你走,一个是等你回来。”
去年年初,陈可辛帮iphone x推出了一部广告短片《三分钟》,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发生在重庆菜园坝火车站,一位列车员母亲过年期间在列车上值班,无法与孩子团聚,仅凭列车靠站的三分钟与儿子匆匆相聚。
儿子见到母亲后,竟然背起乘法口诀,大人之前吓唬他,如果不能背诵下来,就没办法去镇里上小学,也就没办法见到妈妈,他却认真起来。
动图来源 | 《三分钟》
直到列车开出的前十秒儿子才完全背完,开心着更妈妈隔着玻璃挥手。团圆,从来不需要很久,心跟心连接在一起,才是过年的意义。
动图来源 | 《三分钟》
每年这时候都是见众生相最好的时候,摄影师不会错过这么真实又辛酸的瞬间。
火车站挤满了人,候车室是泡面味的,夹杂着浑浊的口气、脚气、呼吸气。
◎ 2017年,长春站候车室,一名男子为困倦的妻儿跪在地上,搭起地铺,防止行人过道有风,还把随身携带的行李铸成一道临时的遮蔽墙,全程守在旁边捂被子,累了就用手支撑头部歇息会儿,妻子醒来把手扬起轻轻搭在丈夫的手上。
◎同年,合肥的男子和妻子隔着栏杆告别,两人异地而居,再见面要等下个春节。他不敢望着妻子的眼睛,望向别处使劲眨眼吸鼻子,不肯妻子看见他的脆弱,倒是妻子把他的手紧贴自己的脸颊。
◎2003年,杭州吉水的打工男孩,在玻璃窗哈了一口气,写下“回家”。
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2011年,宁波的白先生送别父母时,二老在窗户下写下“保重”,他低头揩眼泪不让他们看见。
◎2016年,武汉大雪纷飞,汉口长途汽车站前,一位母亲两手拎着行李箱,把婴孩裹在胸前,用嘴叼着衣服上部,防止雨雪侵入。
◎2017年,湖南的石先生,父母年迈,妻子离开,家庭重担完全落在他身上。他乘坐火车、大把、公交,辗转一天一夜才回到村里。沿村走着,转角处发现,3岁的儿子裹成小熊一样,静静地在路口等他,不知站了多久。
图片来源 | 中国青年网
这些片段仅是“春运最感人的50个瞬间”的其中几个,大部分的行路者,没有被记录下来。
◎有人挤在狭窄的通道,满脸憋的通红,哪怕是厕所门外都能睡着,哪还管睡相好不好。
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有小情侣因为回谁家闹不愉快,分道走前还是冰释前嫌亲吻着告别。
◎单身贵族在电话这头拿着花哨话搪塞老人的盘问:“带人,当然带人回来了。”
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正是因为有了牵挂,再艰难也有了盼头。
03
/逆向春运/
尽管家必须要回,回家必须得难,不然不能彰显团聚的珍贵。然而跟老公谈起春运现象,还是忍不住抱怨:“每年这样来一次,头发都要多秃一圈。”
他一本正经回复我:“春运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预计也就20-30年吧,毕竟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特殊现象。你想这么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以后城市化完成,年轻人都在城里工作了,老人在三四线城市,一旦老人去世后,大家都搬到城里了,朋友也都不在老家了,回去干吗?等着亲戚催要不要二胎吗?”说完瞅着我呵呵傻笑。
我白了一眼:“你说得倒轻巧,30年我都成老太太了,退休后爱哪儿玩哪儿玩,还等着看它消不消失干嘛?我要的是现在解决。”
罗永浩就勇敢地发过微博怼春运,声称: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
虽然我不赞成这个看法,人毕竟有乡愁的,回到成长的环境,见到熟悉街坊邻居,去母校追忆一下似水流年,这才有年味。
但想起统共就七天假,在路上就用了两三天,回去还有的忙,心就累得慌。
好在这两年开始兴起逆流过年的风潮。80后逐渐在大城市站稳脚跟,90后独生子女陆续毕业工作,家长们也是体恤子女的不易,抛开在对老家的执念,纷纷来到孩子所在的城市团聚。
过年,总有一部分人人,是无法回到家的,比如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在甘肃小县城的一个军营中,小申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推着腿脚不便的岳父母,齐刷刷从兰州奔赴他的营区。
他们想他的时候就拿出他穿军装的照片反复看,等了一年还是等不到他休假,于是做了逆向春运这个决定。看到儿子在营区门口笔挺的身影,老两口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女儿朝他扑过去叫“爸爸”,他认出他们后张开手臂将一家子搂在怀中,空气中弥漫着久别重逢的酸楚和喜悦。
图片来源 | 央视新闻
还有在广州的徐小姐,她在火车站焦急的等待着父母,当被问到“今年为什么不回去?”她用川普笑嘻嘻回应着:“在城里赚到小钱,也带爸妈出来走走看看嘛。
将就最近这边暖和,对风湿好。而且商场那些人还少,又不堵车,巴适的很,再都找不到比这更适合旅游的时候了。”
毕竟,过年是为了团圆,只要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家就在哪里。
我补充道:“明年接父母来过年吧,一起买菜做饭,逛逛景点,吃吃花样繁多的早茶,也有利于四个老人的感情联络啊。”
我心里想着,他们肯定要在意见上“打架”,没工夫念叨我们了,多好,热闹。
/今日作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