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疯狂外星人》,“青岛贵妇”黄渤和“长在笑点上的东北男人”沈腾早早就开始了口音大PK,看谁先带跑谁;2018年最后一天,操着一口凯里话的黄觉和汤唯“忽悠着”不少年轻人走进了影院;
回顾整个2018,你会发现“方言电影”更多,《狗13》、《江湖儿女》、《宝贝儿》、《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
part.1大屏幕上的方言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院就掀起了“方言热”。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去年一共就有8部方言电影上映,方言覆盖面相当广泛,而且“各有特长”:
▲2018年方言电影 | 图片来源:一起拍电影
西南方言,方言电影的王者
别看生活里,东北话是方言里不可动摇的王者,但在大荧幕上,西南方言才是真正的宠儿。有人搜集了从2000到2013年在大陆上映的52部方言电影,其中有28%都是用西南地区方言讲的。
《火锅英雄》里,陈坤、秦昊几人的重庆话一开口,整个电影瞬间麻辣感十足;刘烨、张译在《追凶者也》里用云南话演绎了一出黑色喜剧;
《无名之辈》的贵州话,勾勒出几个“憨皮”令人百感交集的命运;毕赣的《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则让观众认识了默默无闻的贵州小城凯里和凯里话……
山西方言,贾樟柯的“独宠”
山西走出来的贾樟柯,电影镜头一直聚焦着山西的大小城市,山西方言也借此在电影里狂刷存在感。
从《小武》到《三峡好人》再到之后的《二十四城记》、《山河故人》,方言的运用已经成为他电影风格的标志性符号。汾阳话、大同话,太原话……但凡在贾樟柯的电影里,山西话就是通用语。
▲贾樟柯电影的“山西宇宙”,和不变的女主一样的是,不变的山西方言
吴侬软语,旧日繁华的“标配”
当电影里一旦想要表现旧上海的纸醉金迷,没有什么能比娉娉袅袅的妹子,再搭配上一口酥到骨子里的吴侬软语更适宜。
《金陵十三钗》里,玉墨等人决心代女学生们赴死,最后一遍唱起《秦淮景》:“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商女也知亡国恨;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浓郁的上海腔,一秒就把人拽回了民国黑道大佬的生活,不知省去了多少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的笔墨。
电影中出现方言其实并不稀奇,不光是以前风靡内地、用粤语拍的港台电影,就是在大陆,早在1963年就诞生了方言电影《抓壮丁》,电影里人人一口笑点十足的四川话。后来的几十年里,又陆续出现了《秋菊打官司》、《鬼子来了》、《疯狂的石头》等颇具分量的方言电影。
▲一口陕西方言的秋菊是巩俐塑造过的最成功的荧幕形象之一
时间线拉到近两年,不仅使用的方言种类更加丰富,方言电影所涉及的题材也更广泛,除了常见的喜剧片之外,犯罪、家庭、历史等各类主题你全都能找到。
part.2方言,电影成功的重要“外挂”
在不同类型的方言电影里,“方言+喜剧”的搭配,绝对称得上是“流量担当”。
2006年,糅杂了多地方言的《疯狂的石头》开启了方言喜剧电影的潮流,还让广东话“顶你个肺”成为了那年的流行梗。
据说最初本来做了一版普通话配音的,但剧组所有人看了之后都觉得没意思、很多包袱完全没有味道了,这才有了之后方言版《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我顶你个肺”
方言在喜剧电影里的玩法非常多,谐音、抖包袱、甚至只是一句当地人才懂的“梗”,都能让你会心一笑,在至今所有方言电影里,近半数都是喜剧电影。
另一方面,方言所带来的喜剧效果,也不像普通话那么单薄,因为它们更契合电影里小人物的生活底色,催生出普通话所实现不了的黑色幽默效果。
比如《无名之辈》里,任素汐饰演了一个因为车祸导致全身瘫痪、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终生的女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女人,却能在两个蠢萌劫匪找上家门的时候,用自己彪悍的毒舌本领把对方骂的一愣一愣的。
但也是她,怕邻居被劫匪误伤,隔着门大骂,直到把人骂走,这样极具张力的表演里的对白如果换成了普通话来呈现,恐怕效果就会打折扣了。
实际上,不单是在方言喜剧片里——底层叙述几乎是所有方言电影的共同点。方言不只体现地域特征,也是身份标识,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本身具有边缘性,能够用来表现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边缘人。
当电影里的故事来源于生活,是在讲小人物命运时,“生活里是什么样,电影就该是什么样”,方言让电影显得更“立体”,也能引发观众产生共鸣。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当导演们过于热爱某种方言时,这种方言也成了导演风格的标志,比如山西话和贾科长,也比如最近的凯里话和毕赣。
从《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说演员从老姑夫变成了黄觉,但黄觉还是得反过来向老姑夫请教凯里话应该怎么说才像回事儿。爱毕赣的人是因为他的凯里、凯里话、长镜头和梦境般的呓语,讨厌他的人,也是因为这些。
▲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
part.3方言电影,只是小众的狂欢
别看方言电影的声势搞得挺浩大,不少作品也挺有口碑,但从“钱”上看,它依然是一件比较小众的事儿。
2018年上映的8个方言影片,除了《无名之辈》,其他影片票房均未过亿;
在珠三角掀起观影热潮的《爸,我一定行的》,全程采用潮汕话对白,票房达到了4706.6万,但始终没能“吸粉”到珠三角之外的地方。
对于很多新人导演来说,方言能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帮他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但另一方面,它也会成为巨大的“门槛”:
方言本身有地域性,对于许多普通观众来说,方言并没有拉近他们和导演之间的距离,反而得让他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注意字幕,才能听清演员在说什么,看完一场电影,比平常上班还累。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而且很多“梗”,不是当地人可能还根本get不到,只能在其他人笑得时候,一起做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场面宛如一个南方人过年看春晚。
再加上主演本身可能并不是电影所要展现的那个地方的人,方言口音在现学现卖的情况下,很多时候都相当“塑料”,外地人听不出来啥区别,但对本地人来说却相当“出戏”,堪称对耳朵的十级折磨: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但不管怎么说,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方言电影的出现,确实让影片类型更加丰富多彩,也更真实,只是未来能够再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还是要除了“方言”之外,有更多能打的元素才行。
评论区安利一部
2018年你最喜欢的电影吧
作者 | 吴丹妮
编辑 | 羊缺牙
[1]从什么时候开始,方言占领了电影院? 36kr
[2]麦剑芬.方言规模进入电影的动因、价值及未来[J].青年记者,2016(20):65-66.
[3]王凡.方言电影中方言人声的内在表意功能[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0):115+117.5.
[4]肖心玥.新世纪以来中国方言电影传播受限原因分析[J].新闻知识,2016(06):74-76+73.
[5]汪静茹.语言学视域下电影“方言热”的冷思考[J].四川戏剧,2016(04):13-21.
[6]杨哲芬.方言影片对于底层叙事的修辞意义[J].电影评介,2017(20):59-61.
[7]西南话、西北话、山西话、南京话,什么时候方言占领了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