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单车已全面接入美团APP,将成为美团LBS平台单车事业部,未来摩拜单车将更名为美团单车,这标志着摩拜单车独立发展的落幕。现在,用户只要打开美团APP,点击右上角"+",选择"扫一扫"或者"骑单车",就可以使用摩拜单车服务。
从第一个共享单车公司小鸣单车的倒掉到ofo到摩拜,辉煌时期均在巨头的大树底下乘凉,而今唯一还有起色的哈罗亦是在阿里的庇护下生存。似乎没有了资本,巨头的依赖,共享单车就是空谈,没有资本就没有生存,成为其魔咒。
早在去年十月底,作为上市后的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美团成立了LBS平台,包含LBS服务,大公交,网约车,无人配送等部门,旨在增强LBS基础服务能力,并和美团其他业务进行联动放大价值。
此次并购重组是美团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掘产业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美团之前主打的业务是美食和酒店,其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外卖和到店酒旅是其盈利支柱,而在出行业务方面并无起色,此前打车业务的投入已超过十亿元却收效甚微,早在去年九月美团上市前被暂停。摩拜并入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去年5月起便陆续在全国各地实行无门槛免押金,7月份正式落实到位,依靠美团强大的资本优势为其健康发展扫清了障碍。且目前账号互通,原摩拜App账户押金、余额、摩范分等均不会受到影响。美团将有望通过扩大出行场景赋能平台在“出行”方面的实力,形成流量协调效应。
共享单车与高铁,扫码支付,网购并称为新四大发明,但其发展在热潮退去后却并不乐观,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单车领域就进入了寒冬期,酷骑、悟空单车、町町单车接连倒闭,就连口碑和用户量都很可观的小蓝单车也因融资断裂被迫卖身,巨头ofo更是凉凉,继去年年末押金难退问题过后已经一个多月,排队等候退押金的用户仍旧超过千万。
2016年起共享单车遍地开花,随后共享汽车,雨伞,充电宝乃至共享篮球等接连跟风涌现,近三年共享经济大爆发,据《2017—2018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已达到57220亿元,同比增长44.6%,发展迅猛,2018年市场增速将减缓,预计放缓至31.2%。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共享经济企业实则死伤无数,这不禁引人反思,共享单车究竟问题何在,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
共享经济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78年就有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共享经济的理念,其本质是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整合调配,从而满足大众廉价即可享用这些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但目前国内已有的共享经济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是“伪共享”。例如共享单车、汽车、雨伞、充电宝等,其运作模式是企业统一采购,群众交纳押金并按时租赁,其本质是正儿八经的租赁商业行为。
单以共享单车为例,其原本的出发点是以最少的物质投入来满足高频次高周转的服务需求,完成初始投放后的关键在于提高单车的周转使用率实现物尽其用,但是在实施中却产生了三大问题。
第一,市场需求评估错误导致的无序投入。共享单车市场从出现起便急速扩张,资本的逐利天性导致其发展偏离初衷,在资本的助力下各企业盲目“拼投放”,导致单车的实际需求被成倍放大,存在大量的“无效需求”。除过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当共享单车发展至下半场问题暴露时,资本纷纷快速撤出,留下烂摊子无人收场。资本炒作导致增量过快,从而造成无序投入和资源浪费,这便是企业们借共享经济风口炒热度而形成的虚假繁荣的恶果,也就是所谓的“泡沫”。因此,共享经济想要持续健康发展,还需冷静下来,“从存量中找增量,而不是从增量中找增量”,重新评估市场的真实需求。
第二,共享单车存在至今都没有解决好产业链中的“延续生命周期”环节,国内社会平均道德水平仍待提高,企业未能应对好这一点,导致单车耐用性差,加之资本推波助澜下的过量投放,回收和二次利用就更难实现,多个城市出现大规模的单车“坟场”,除过污染环境,仅是成本的亏空便难以回血。
第三,还是创业环境和盈利模式的问题。既然跳不出租赁商业行为的框架,就应回到商业的本质——盈利问题。眼下创业环境浮躁,逐利心切,共享经济从理论上来讲本是可行的,但如今的市场喜欢凡事用资本催熟,前期砸钱,后期看不到利润便快速撤资,多数人只是想在泡沫里捞一波红利就拍屁股走人,无法脚踏实地静心办企业。其次,共享单车从火起来至今一直缺乏造血能力,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未能切实结合实际场景考察市场需求。ofo的投资人曾计算,一辆车200块钱,一次5毛,每天骑10次,3个月就能赚回成本,想法还是过于乐观,共享单车后期发展逻辑已经变成了:铺出更多车,圈住更多用户,刷出更多的单量,拿到更多融资。未在原本就虚弱的营收上想办法下功夫,只想一味做大,全凭资产一口气吊着。
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而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潮水退去之时,我们才能看到哪些是资本催熟的畸形产品,哪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共享经济。没人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摩拜的更名或许告诉我们,共享单车乃至共享经济目前作为独立生态存在的可能性还没有被证明,依附于更大平台,成为生态中一个重要场景或将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共享经济能否重构其产业价值链,而不沦落为“公益”,其探索仍旧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