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最有名的女兵当属苏联。苏联在二战期间拥有80万的女性兵源,她们和男兵一样同样在一线作战,并且由着不俗的战绩。那么,作为苏联人对手的德国为何不见德国女兵在前线战斗?德国女兵在二战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已经开始征召了大量女性作为战地护士、和后方辅助人员和以及情报助理。但是到了二战期间,德国女性在的服役范畴显得更加广泛。根据历史学家卡伦·哈格曼的说法,“到二战结束时,在德国国防军服役的德国女性兵源高达50万,其中有16万人在空军组织的帝国防空部队中担任高炮辅助人员(Flakwaffenhelferinnen)。女性也在国防军中担任过许多不同的辅助角色。”
▲其实在上世纪30年代一开始,德国国防军拒绝女性加入军队。但是希特勒明白一旦战争开始,大量的德国男丁会加入一线战斗部队服役,后方的辅助工作会出现空缺,必须让德国女性也加入军队。于是当波兰战役开始,德国女性终于可以介入战争,只要符合条件的女性将以“国防军女助手的名义加入(Wehrmachtshelferinnen)”加入国防军
▲提前德国女性就不得不提BDM“德国青年团(BDM)-(Bund Deutscher M?del)这一有趣的组织。其通常被认为是希特勒青年团(Hitler Youth)的一个分支,主要为征召年轻的女性人员而生,宣传鼓励女孩参军。BDM的德国女性成员接受纳粹政治意识教育,她们在愿意在任何部队为她们的的国家和军队效力。这样的宣传这使得成千上万的德国年轻女性自愿服兵役
但是有一点笔者需要指出的,她们和苏联女性在二战担任的角色不同,正如她们的名字一样-国防军女助手-“(Wehrmachtshelferinnen)”。她们不参加一线的战斗任务,只是在军队中承担辅助角色。辅助部队的德国女性往往不会拥有军事地位,其原因是纳粹过分强调女性气质非常重要,要求这些女性“保持高贵的女性身份,不得成为粗野的战士”,而且德国传统的父权社会和狭隘的认知认为,女人从生物学的角度上不适于参加战斗
▲德国空军的宣传海报,旨在让德国女性加入空军承担辅助角色,以填补大量人力空缺,注意红体德语意为-帮助胜利
德国女性在德国国防军的服役动员分为四个阶段
1939年和1940年为第一阶段,德军在德国在被占领国家开始部署以女性为主的国防军辅助部队。在这第一批女性辅助人员中,这些女性往往受雇于电话接通和以及电报局的接报员、空袭警报的播出和空中情报侦测等领域。德军为女性的服役制定了严格年龄标准,必须年满21岁才可以服兵役,并且只有志愿加入德国国防军的女性才可以加入。
1941年为第二阶段。随着战争的进行,纳粹提倡女性自愿加入军队为国家服务,以取代来自通讯和文书领域的男性,以便让这些男性可以加入一线的作战部队。
1942年底至1943年初,德军开始了第三阶段的女性辅助人员的部署。由于前线巨大的人力消耗,和盟军对德国愈演愈烈的战略轰炸,德军要求女性需要操作指挥和控制武器设备,如空军的高射炮。这些高射炮单位是帝国防空部队的一部分,最初只由志愿服役的妇女操作。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伤亡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了防空部队。
▲德国女性辅助人员正在操作防空敌机侦测器
1944年,德国的人力资源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第四阶段的部署被称为“最后的斗争”(endkampf)。德军要求利用女性代替空军中的地面辅助人员,把体格健壮的男性解放出来,加作战部队。在这项命令之后,到二战结束时,大部分的德国防空部队都是由年轻女孩、老人和希特勒青年团的男孩组成。
▲一名隶属于帝国防空部队的国防军女助手正在操作防空探照灯,为了防御盟军的强大的战略轰炸,帝国防空部队是德国最大的军事组织之一,由大量后方辅助人员组成,总人数在最多时到达150万之多
但是与交战国家的其他女性辅助人员一样,德国国防军的女性辅助人员也受到了不少社会的负面报道。因为她们在军队服役,挑战了德国传统的女性不能参军的父权社会狭隘性别思维,“德国民众对女性士兵表示厌恶,给她们起了一个侮辱的名字叫“闪电女郎”(blitzm dchen)。”
▲由于女性辅助人员是年轻的单身女性。女兵经常受到德国不同民众的调侃,被称为“军官的床垫”或“士兵的鞭笞”
但是总的来说,德国女兵是德国军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们虽然不上前线,但是在后方和高炮部队承担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大部分女性是顶着德国传统的性别歧视去军中服役,其压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