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创造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却为何被人评价为下策?

对待匈奴问题的策略上,“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出自于《汉书·匈奴传》。在王莽准备篡位之时,曾经通过贿赂匈奴、乌桓等周边政权,以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王莽太过于重视“名分”了,非得把匈奴改成“降奴”,把汉朝赐的玉玺改成“玉章”,这些小事让匈奴很生气,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他们开始常年入寇,甚至将雁门和朔方的太守都杀了(是后,单于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杀雁门、朔方太守、都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

而此时的王莽刚刚即位不久,手中还有前朝皇帝留下了的大笔财富,他便决定要给匈奴点颜色看看——他选了十二位将军,三十万士兵,想让他们携带三百日的粮草分十道出击匈奴。这场战役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匈奴驱逐到“丁令国”境内,将匈奴的土地并入新莽王朝。

将军严尤因此上谏:“匈奴千百年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边患之一,但是出征匈奴的帝王却只有三位,分别是周宣王、秦始皇、汉武帝。周宣王之时,猃狁入寇制泾阳,周宣王派人前去征讨,收复了被侵占的周朝国境就班师回朝。周宣王将猃狁的入寇看做是牛虻蜇人,把它们驱赶走了姓了,所以后世都称颂周宣王的圣明,他对待猃狁的策略可以算是中策。

汉武帝选将练兵,任命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长驱直入讨伐匈奴,虽然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一连三十多年用兵,中国和匈奴两败俱伤,汉朝也是从此时开始走下坡路。所以汉武帝对待匈奴的策略只能说是下策。

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而动用数十万民力修筑长城,弄得民不聊生,长城修完之后秦朝也灭亡了,所以秦始皇对待匈奴完全没有使用任何计策。”

以上就是严尤说出“周朝得中策、汉朝得下策、秦朝无策”的历史背景和他的论点。其实,若要对严尤的言论做出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虽然王莽刚刚篡位,手中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但是发动三十万大军在整整一年的时间中出征万里之外,即便是在现在看起来也是有点欠考虑的。再说了,当时匈奴本来就是臣服于汉朝的,是王莽非得沽名钓誉,惹得人家不高兴了才逐渐入寇的。

所以,严尤这三句话的重点不是在评价周宣王、汉武帝和秦始皇,而是在劝王莽,对于匈奴的入寇,稍微用兵驱逐一下就行了,重点还是在于好好安抚他们,别让他们整天来中国惹是生非。大举发兵的话对中国实在是弊大于利,干嘛非得弄得百姓不得聊生呢?王莽没听,还是发兵出击匈奴了,后来果然得到了一个“天下骚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