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故意逃避自己真正的能力,去做一个比较“差劲”的自己,那么我告诉你,你的余生都会深感不快。
——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
在美剧《摩登家庭》中,曼尼是一名充满文艺细胞、多才多艺的中学生,他有着不俗的嗓音并且也渴望在校园音乐剧里一展歌喉。但是在试唱时,当他一站到众人面前,就像被扼住了喉咙,最后只能仓皇逃跑。这种场景在我们身边并不罕见:优等生在重要考试前突然身体不适、升迁在即却辞职回乡、在改变人生的机会面前决定放弃尝试。在面对机遇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很有可能是退缩和抗拒,这种情绪是很典型的“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学术语。约拿是《圣经·旧约》中的一名先知,先知的责任是预言和传上帝的旨意,但是在上帝要求约拿去罪恶之城尼尼微宣扬正义时,约拿逃跑了。马斯洛借这个故事,暗指的是人们在成功面前的惧怕心理:人们既害怕失败,也恐惧成功。这种感觉妨碍了潜能的发挥,阻止了个人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这种情绪其实是恐惧成长的一种表现,尽管我们内心渴望成长、追求成功、期望自我实现,但是我们却在无意识中感到害怕,我们害怕成长的过程,也害怕成长的结果。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合理?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心态。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的时候,非常容易触发“约拿情结”的情绪反应。对每个不同的个体而言,可以引起心理变化的挑战难度或强度是不同的。这些挑战可能包括职业变动、开始新生活、搬去新城市、面试或试镜,以及开始新的人际关系例如结婚。
除了实际的人生变动以外,“约拿情结”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起因:担心承认自己的伟大、才能或潜力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责任;害怕变成优秀会显得太突出,而无法被其他人接受;避免自己的行为会看似傲慢或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想象自己是一个杰出或权威的人物。
这些心理,本质上是渴望登顶又惧怕顶峰。马斯洛指出,一旦我们实现了自己最佳的可能性,我们可能还要面临两个新的困境:(a)我们被困在自己的人生巅峰,毕竟顶峰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去,人生之路总是孤独的;(b)此后都是下坡路,人生的山峰起伏,既然已经到达最高点,再往前只能下山了。
如何克服成功带来的焦虑?
“约拿情结”作为一种能普遍获得共鸣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需要从内外因素进行分析。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自身条件存在一定的限制,导致在面对机遇的时候下意识地怀疑自己的能力,哪怕自己确实具备成功的素质,可是作为当事人并不能“开天眼”,无法提前知晓结局,那么很自然就会产生“我不行”“我做不到”的退缩情绪;从外部因素而言,很可能是你周边的环境,或者说是整体的文化氛围对你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也许在成长过程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而自己的文化又鼓励低调和虚心,那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对光环的恐惧就会被培养起来,最终在机遇面前自然会有诸多顾虑。
我们怎样才能克服“约拿情结”带来的心理焦虑和失败隐患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个“情结”的存在,只有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其次,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要打破文化氛围里莫名其妙的因果关系,比如:优秀不代表傲慢,所以优秀并不意味着最终会站得更高摔得更惨。优秀就是能力强、成绩好,我们不应该回避真正的自己,去迎合那些不知所谓的寓言故事;最后,要提升自身的水平,如果空想使你焦虑,那么不如先从自己能改变的现实点滴入手,增加自己成功的筹码,毕竟只有在尽人事之后才能甘心听天命。
英国有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劳拉·麦克纳尼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她的学生说觉得自己不可能进入牛津大学,麦克纳尼是这样的回答的:“总有人会进入牛津大学,那么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你呢?”事实就是这个样子,总会有人考上北大清华,总有人考第一名,总有人会成为行业佼佼者,这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去尝试一下,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呢?当然,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心,并不是想了就能做到。但是,如果我们因为恐惧未知的成功,而故意表现得很差,或者干脆不去尝试,那么最终我们会一无所得,还会终身懊悔。如果我们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反复锻炼自己的能力,那么在面对机遇或挑战时,我们能更有底气,也更有可能圆梦登顶。就像马斯洛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无法避免不快乐,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学会不要害怕变成优秀的人。
在美剧《摩登家庭》中,曼尼最终在继父的鼓励下,大胆地在满是乘客的公交车上高歌一曲,收获了无数的善意和肯定。虽然最终曼尼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站上音乐剧的舞台,但是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真正能力,从此也不再恐惧成长,也不害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