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的视错觉研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科学家们呈现出的一串彩色圆点究竟是紫色还是蓝色的?实验的结果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人类总会根据过去的直接经验调整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也许我们脑中的“想当然”根本就是错的。
错把紫色当蓝色
不久前,来自哈佛大学、达特茅斯大学和纽约大学的一组科学家向几组美国大学生志愿者展示了一组依照非常蓝到非常紫这种色彩序列构成的点阵,共计1000个小圆点。志愿者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当前屏幕上呈现的圆点是不是蓝色的?
这听起来很简单,在实验刚开始时也的确如此。前200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向志愿者展示了来自同一点阵中相同数量的蓝色和紫色的圆点,大多数志愿者也都能很好地识别出它们颜色上的区别。而在剩下的800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蓝色的圆点数量逐步减少,直到几乎整个点阵中全是渐变的紫色圆点,令人意外的是,志愿者们的回答并没有反映出蓝色圆点正在快速消失这一过程。
研究报告称:“当蓝色圆点变得罕见时,志愿者们开始将紫色圆点视为蓝色。”更加有趣的是,在最后的200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开出了每正确识别一个圆点的颜色奖励10美金的激励方案,同时,还明确提示了蓝色圆点已经较之前有所减少,而志愿者们仍把他们在实验刚开始时认定是紫色的圆点看成了蓝色,并且深信不疑。
主观的大脑
为什么我们对颜色的知觉会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呢?结合实验结论和科学家们的意见,原因可能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并不是根据冰冷、严肃的规则来做决定的,而是基于先前的刺激。即使蓝色到紫色圆点的数量平衡发生了变化,但志愿者们为了维持实验刚开始时两种颜色圆点数量相同的既定预期,仍然无意识地扩大了他们原先对于“蓝色”的识别定义。
简单来说,就如同大多数视错觉产生的效果一样,这次的实验再次证明了人类“聪慧”的大脑真的很容易被欺骗。但是,为了揭示这种人类心理意义上的设计缺陷投射到现实世界中可能造成的一些后果,科学家们接着又进行了两项实验,他们把“蓝色还是紫色”的决定换成了更重要、更具现实意义的条件。
更惊人的错觉
其中一项后续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志愿者们展示了800张电脑生成的人像。这些人像在“有威胁性”和“不具威胁性”之间不断变化。与颜色实验相似,研究人员在200次实验后将“有威胁性”的人像数量逐步减少,于是志愿者们也开始将“不具威胁性”的人像贴上“危险”的标签。
在最后一次实验中,科学家们向志愿者展示了240份虚拟的项目计划书,这些项目的性质是从符合道德标准到完全不道德逐步变化的(例如:参与项目的人员将列出全世界他们最想去的城市,以及在每个城市会做一些什么活动——实验人员将被要求舔舐一块冰冻的人类粪便,然后测量他们使用漱口水的量)。接着,志愿者们必须要决定是否允许这些虚拟项目落地。在实验进行到一半时,实验人员同样逐步减少不道德的项目提案数,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实验完全吻合:志愿者们再次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开始将符合道德标准的提案归到不道德提案中。
假如你的大脑一直在根据先前的直接经验不断调整它的认知方式,你又如何确定你所看到的事物真的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呢?从更广义的角度上来说,如果人类社会不断扩大对犯罪、贫困、种族歧视等问题的定义,将衍生出的新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纳入其中,那么人类社会真的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吗?
在后续的两项实验都结束之后,主持这项研究的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道:“我们取得的这些结果可能有发人深省的含义。尽管现代社会在解决贫困、暴力、基本健康、文化保护等广泛的社会问题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世界变得更糟的言论似乎愈演愈烈。也许一个文明社会能够解决的问题越多,它对问题的定义就越宽泛。杯子里的水看起来越来越少的原因也许只是因为我们眼前的杯子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