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原子物理的大门打开,各路英雄你追我赶地闯进了神秘的原子法则王国。德国的波恩,瑞士的薛定谔,英国的狄拉克,都相继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哥本哈根的师兄弟们也快速反应地行动起来,泡利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一举从海森堡的方程推导出了巴耳末公式。这就证明了海森堡矩阵方程的正确性。
正当哥本哈根为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欢欣鼓舞的时候,从瑞士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苏黎世大学的薛定谔教授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
薛定谔(网络图)
薛定谔是奥地利人,比尼尔斯·玻尔小两岁,物理学界有名的风流才子。此君精通数学,喜欢文艺和谈情说爱,艳诗写得比物理学论文还好。据说1925年圣诞节,薛定谔到阿尔卑斯山度假时,邂逅了一位神秘女郎,两人坠入爱河,薛定谔潜藏的灵感在这次罗曼蒂克中受到极大的激发。回苏黎世后他一直处于创造力的颠锋状态,潜心计算,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完成了六篇有关量子力学的论文。在论文中,薛定谔提出了一个微分方程式,成功地描述了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是一种波。
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简明、形象,似乎更容易理解。它不像矩阵那样稀奇古怪,尤其是与经典理论的面貌颇挂相,因此一出台就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普朗克称赞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是“划时代的工作”。
海森堡写信给泡利说:“我越是思考薛定谔理论的物理意义,就越感到厌恶&……我觉得它是废物……请原谅我的这种放肆的说法。”
薛定谔也不示弱,他在论文中宣称:“我的理论是从德布罗意和爱因斯坦那里获得灵感的。我不知道它和海森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当然知道海森堡的理论,但却被它那种艰深难懂的超级代数法吓住了。我即使不完全排斥这种理论,至少也对此感到沮丧。”
显然,海森堡的矩阵力学是玻尔理论和学派的后继和发展,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却是从德布罗意和爱因斯坦获得启发的。两者血缘不同,泾渭分明,因此势不两立。
玻尔(网络图)
为了弄清薛定谔的观点,玻尔于1926年9月特地邀请薛定谔来哥本哈根访问。薛定谔的此次哥本哈根之行,成了量子力学史上有名的论战之旅。
薛定谔到的那天,玻尔特地到哥本哈根火车站接他。从在月台上握手那一刻起,两人就开始了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玻尔不同意薛定谔用经典物理概念来诠释量子力学的任何企图;而薛定谔既不承认量子跃迁,也不承认海森堡的矩阵力学。
玻尔待人一向是亲切体贴的,但这一次因为涉及到重大的量子理论原则,他却一反常态,表现出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犟劲,在讨论中他毫不让步,非要与薛定谔辩个水落石出不可。
辩论双方,一客一主。薛定谔面孔清瘦,戴圆框眼镜,一副书生模样;玻尔则是一张轮廓分明的长脸,咄咄逼人的大鼻头。玻尔安排薛定谔住在家里,当然是为了更好地款待客人。两人的争论因此从早到晚不间断地进行着,但是两位物理学家谁也说服不了谁。面对玻尔排山倒海的攻势,到后来,薛定谔渐渐只有招架之功了。
玻尔舌战薛定谔(网络图)
鏖战两天之后,薛定谔病倒了。过度的紧张疲劳,再加上水土不服,使这位物理学怪才浑身发热,只能躺在床上静养。由玻尔夫人玛格丽特照料他,给他端茶送饭。而玻尔则坐在床边,继续轻言细语地对他说:
“你得承认,你的物理解释是不充分的……”
“你必须领会,量子力学应该是……”
玻尔的“疲劳战术”终于逼得薛定谔就范,薛定谔的观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开始批判性的接受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
薛定谔最后无奈地说:“如果这个该死的量子跃迁必须保留的话,我真后悔竟然和量子理论搅在了一起。”
玻尔笑眯眯地答复他:“但是,我们都很感谢你和它搅在了一起,你的波动力学把量子理论推进了关键性的一步。”
——————————————————————
简介:尼 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PhD),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 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诺贝尔物理学奖。
名言:我不怕在年青人面前承认自己的愚蠢和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