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为什么会完败?

1898年,清朝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建议,推行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不过,仅仅时隔103天,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皇帝遭到幽禁,康有为、梁启超出逃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后世在评论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时候,总是笼统指责守旧派思想保守顽固,为了保全自身利益,阻止社会进步。维新派虽然有心通过变法图强,但限于自身实力不足,因此功败垂成。然而,实际情况却远不是那么简单。

事实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保守顽固。其中,李鸿章、荣禄等人都是具备维新思想的开明人士。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也并非都是积极进取的人物组成,比如帝党中的翁同龢、汪鸣銮等人,在思想方面反而比较保守。


此外,帝党和后党中的人物关系也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翁同龢是帝党中的领袖人物,但他从来没有反对过慈禧太后,他的主要目标是调和皇帝和太后之间的矛盾,而非制造矛盾。后党中的不少人物也持有类似的想法。

事实上,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大家在变法图强的问题上基本不存在分歧,最终导致矛盾公开化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等人提出的激进维新主张。康有为大胆地宣称“祖宗之法”需要改变,现行的法律、官制应该废除。他号召要剥夺宫廷和官僚机构的权力,将大权集中到皇帝和维新派的手中。这就意味着要向整个清朝官僚体制宣战。


康有为提出的激进变法措施不但与大多数官员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且同几乎整个士大夫阶层和军队的既得利益背道而驰。修改考试制度将会使整个国家的文人有失去晋升机会的危险;军事改革会涉及淘汰许多现存军队,跟现役军中的将士们利益严重不符;指派年轻的维新派官员进入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担任品级很低但位置关键的职务,破坏了高级官员的权力地位。

在戊戌变法实施后期,愈加激进的变化让许多人感到手足无措,在大多数官员眼中,变法将要无差别地摧毁一切现有秩序。别说当时慈禧太后无法接受这样的变法,就是在古往今来的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任何既得利益阶层能接受这样的变法。光绪帝听了康有为满嘴跑火车,就下定决心想通过变法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结果却是把自己吃噎住了。


如果光绪皇帝是一位大权在握的君王,那么他要雷厉风行的实施变法,或许还有成功的希望。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全力支持变法的只是少数激进少壮维新派,而对变法越来越心存不满的慈禧太后,支持她的却是整个大清的官场。这种悬殊的差距,就注定了戊戌变法的结果。在没有雄厚实力做保障的前提下,光绪皇帝和一小群维新人士就想要“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种勇气只能说很傻很天真。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派遭到毁灭性打击。“戊戌变法”以光绪皇帝完败告终。

参考文献: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