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阅读的孩子学习都不会太差,如何教孩子真正阅读

六段式阅读提问法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其设计的问题串联起了问题链,能激发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习惯。

1.读前提问

阅读专家一直认为阅读前的思考和提问很重要,也就是说用问题开启阅读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父母和教师应该通过建立一定的阅读模式,如培育阅读热情、建立阅读目的和激发对于文本的好奇,必然会激燃孩子内心的阅读兴趣。当然,要允许孩子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对话的大门才会慢慢开启。试想,一个孩子对某一书籍丝毫不感兴趣,他怎么会有提问的欲望呢?

有个研究证明,如果孩子能够选择恰当的材料,阅读的准确率至少能够达到98%。用这种方法的话,孩子会有意无意地思考他们所读的材料,提高他们的阅读流利度和正确率。

当孩子选好一本书后,家长就与孩子讨论,提出问题,对文本开展阅读前的探索和交流:浏览书的封面、标题、简介和标题,猜猜这本书是关于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为什么阅读这本书,或者为什么选这部分?你想要了解书的主题什么?等等。

2.读中提问

具有提问和思考元认知的读者会在阅读过程对文本进行自我对话,这个对话对于文本理解极其重要。对话的过程是对文本不断理解、建构意义的过程。以下是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提问他们自己的问题。

你阅读的故事主要元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的思想?主人公是谁?配角是谁?如果是非虚构性文本,那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分观点又是什么......

3.再读一遍

当孩子阅读完最后一行字,是否意味他的阅读旅程结束了?当然,真正的“阅读巅峰”是发生在学生阅读文本结束,因为阅读后的提问和思考更多地体现在生成和创造上,将文本经验转化为个人经验。

可视化在阅读效果提升,培养元认知策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是一种叫做“大脑重现”的方法。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孩子闭上眼睛,想象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使他们在脑海里立体化,赋予具象;还可以要求孩子去想象故事里人物形象、场景地点和情节动作等等,将故事活灵活现,在脑海里呈现出来。

在阅读一遍之后,孩子还可以重读一遍,这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任务和目的略有不同,如果说第一次阅读是登山过程中对沿途风景的欣赏和浏览的话,细细体会文本的细节,那第二次阅读是登上山峰的俯瞰和俯视,一览无遗广袤的风光。

第二次阅读更强调的是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再生成。此时,孩子可以借助阅读导图,建立故事或文本的框架结构,将文本故事里最主要的要素或支持的细节完整呈现出来。

4.总结文本

之后,总结自然是阅读的最后环节和最高境界,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这个故事或章节的最佳方式,这也是文本输出、思想锤炼的一种过程。但是总结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搭建问题的支架,引导他们慢慢具有总结、分析的能力和意识。

在你读的文章中,什么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或者什么是最重要的?文本中的“为什么、谁、什么、何时、如何”的问题是哪些?什么是故事的主线或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个故事(这一章)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5.评价文本

评价在教学目标范畴属于高阶能力,要求学习者获得文本信息、分析文本内容信息,包括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文本内容,阅读活动中的评价也属于高阶思维,是高水平阅读能力的体现。

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他们想让你学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吗?有哪些词汇或观点你还不明白?你能按顺序说出书(文章)中发生了什么吗?你认为作者为何写这个主题?解释作者的逻辑和推理。作者的信息来源何处?

6.延伸文本

阅读最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对于文本客体的理解吗?是对于文本中字、词或句的识记和掌握吗?不是!根本在于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和生命成长的目的,只有将孩子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探索与阅读结合起来,对文本再建构和再创造,才能达到阅读塑造人精神和灵魂的真正目的。“读者系”问题将孩子慢慢引导他们在阅读中与自我体会、经验的链接。

故事结束以后,你觉得主人公接下来会怎样? 你的预测是正确的吗?为什么?这个故事(角色)和另一个故事(角色)有哪些不同?关于这个话题,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当然,对话能力和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数天或者数周养成的,而是经久累月的、依靠家长和老师引导培养。而这些问题就像探险者跋涉在黑暗的隧洞里,手中举着的火吧,帮助孩子在阅读中突破障碍,生成体验,获得情感,培养思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