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记忆也能够植入,会发生什么情况?

一九八三年上映的电影《尖端大风暴》中,科学家发明“帽子”(the Hat),一个布满电极的头盔,能准确复制一个人曾经验的所有感觉。之后,人们可以把这些记录送入脑中,就能有完全相同的体验。

在电影的最后,这种强大新机器的消息被泄漏了,军方希望能控制这种机器,认为这种机器可以当成强大武器,但发明机器的科学家却想用来揭露人类心智的秘密,于是两方开始争权夺利。

《尖端大风暴》有如预言,指出这种科技的展望及可能造成的危险。这当然是科幻电影,但是有些科学家相信未来这些问题会出现在头条新闻和法庭。

如前述,我们可能发展能记录小鼠某些记忆的方式,但是要到本世纪中才有可能确实记录灵长类和人类的各种记忆。不过要打造“帽子”这种能记录输入脑中所有刺激的机器,则需要记录从脊髓到视丘的原始感觉资料,这可能需要到本世纪末才有可能完成。

那么,如果记忆能够植入的话,会发生哪些情况或问题呢?

在好的方面,将来可能的状况是我们只要上传,就能轻易学习微积分,教育系统将会整个翻转,教师会有更多时间教导学生,并在认知相关内容上进行一对一教学,因为这方面靠的不是技巧,并非按下按钮就能变得精通。要成为专业医生、律师和科学家必经的死背过程,也可以经由这个方法而大幅缩减时间。

理论上,这个方法可能让我们拥有更多记忆,例如从未发生的假期、没有得过的奖项、未曾相爱过的恋人、不曾拥有过的家人。这也可能补足缺憾,创造未曾拥有过的完美生活记忆。父母亲会爱死这项技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真实的记忆来让自己的孩子记取教训。这种仪器的需求量会很大。有些伦理学家担忧,这些伪造的记忆可能如此鲜活,让我们宁可重新过着想像的生活,而不愿意体验真实的人生。

这项技术对于失业者也很有帮助,他们可借由植入记忆,得到劳动市场上需要的职能。在历史上,每当引进新技术就会有数百万名劳工被资遣,导致工作缺乏安全保障。这也是现在铁匠和马车工人不多的原因,他们都变成汽车工人和其他产业的工人。但是重新训练职能需要许多时间和委任工作,如果可以直接把技术植入脑中,将会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为我们就不需要消耗那么多人力成本。但如果一项技术能直接植入任何人身上,那么这项技术的价值就会降低,不过因为专业工人技术大幅提高,最后可以平衡这种效应。

观光业也会因此有爆发性成长。到国外旅游的障碍之一是要熟悉新的风俗习惯和转换新的语言。到时旅客将能分享在陌生土地生活的经验,而不会为了要熟习当地的货币和运输系统而跌脚绊手。虽然上传整个语言得包含数万个字汇和表达方式,这可能有困难,不过基本的生活对话所需资讯还是有可能上传。

当然,人们可能也会想要有记忆的族谱。当我们追溯祖先时,通常只能得到生活的描绘。在人的一生中,人们活过、爱过,然后死亡,都没有留下真实的记录。我们通常只能找到亲人出生和死亡的日期,中间往往一片空白。现在的网络虽然已是一个巨大的档案库,可以收集记录我们的生活资料,包括信用卡收据、账单、电子邮件、银行记录等等一大串电子记录,但是依然难以呈现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或许在遥远的未来,网络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不只按年月记录我们的生活细节,也记录我们的意识。

在未来,人们可能会定期把记忆记录下来,好把经验分享给后世子孙。届时,你到家族的记忆图书馆就可以了解并体验他们的生活,也清楚自己在大家族中的位置。

这也意味着,在我们死去多年之后,任何人都可以重播自己的生活,只要按下“播放”键即可。如果这个愿景是正确的,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在午后“召唤”祖先,一起闲话家常,只要把光碟插入灵魂图书馆,按下按钮就好了。

如果你想要享有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经验,就可以透过灵魂图书馆,了解他们在生命中面临重大危机时的感觉。如果你有典范榜样,想要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巨大危机,也可以透过灵魂图书馆体验他们留下的记忆,让自己得到无价的见解。想像一下,如果能分享诺贝尔奖得主的记忆,你可能会知道创造伟大发现的过程。那些对世界历史发展作出关键决定的伟大政治人物,你也可以透过灵魂图书馆分享他们的记忆。

尼可列利斯博士相信,这些总有一天会成真。他说:“这些永久保存的记录,每一个都是独特的珍贵宝物,无数个独特的心智曾经活过、爱过、苦过和成功过,每一个最后都能不朽,不被冰冷无言的墓石堆埋,而是是解脱出来,有鲜活的思想、活生生的情爱,当然也要忍受痛苦。”

然而,科技也存在其黑暗面。

有些科学家会思考这种科技在伦理上的影响。有新的医学发现时,几乎都会引发伦理上的考量。有些发现证明有害,因此受到限制或禁止,例如会造成畸形儿的安眠药沙利窦迈(Thalidomide)。有些则彻底改变人类的本质,例如试管婴儿。当第一个试管婴儿布朗(Louise Brown)在一九七八年诞生时,媒体掀起风暴,甚至教宗都以书面方式批评这项技术。但是到了现在,可能你的兄弟、孩子、配偶,或是你自己就是经由体外受精的方式诞生。一如许多科技,大众最后会习惯能记录和分享记忆的点子。

有些生物伦理学家另有担心之事。如果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被植入记忆,会发生什么后果?如果这些记忆是痛苦或是消极,又会如何?例如阿兹海默症患者能够上传记忆,但是病得很严重而无法自己上传记忆的病人,又该怎么办?

已故的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家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担心这种技术可能会干扰自然事物的规律,也就是“遗忘”。他说:“遗忘是我们所掌握的最有益处的演化。”

如果记忆能像上传电脑档案般植入脑中,也会撼动我们的司法基础。司法基础之一是目击者的描述,但如果能植入伪造记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如果犯罪的记忆能假造,那么或许能把这个记忆秘密植入无辜者的脑中。或是如果一个罪犯需要不在场证明,他可以秘密把记忆植入另一个人的脑中,让他以为在罪犯犯罪的时候自己和罪犯在一起。还有其他情况:不只是口述的作证会遭到怀疑,法律文件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在口供和法律文件上签名时,需要记忆才能知道内容是否有误。

我们可能需要纳入安全措施,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授与或拒绝接触记忆的限制。就像法律会限制警方或第三方进入你家,也可能会有法律禁止他人在没有你允许之下接触你的记忆。可能也有方法标示记忆,这样人们就能知道这个记意是否假造。若如此,人们就可以享有愉快假期的记忆,也能知道这个假期其实并没有发生。

如果记忆能记录、储存与上传,或许能让我们记录过去的事情,并且精擅新的技巧。但是这不会改变我们原有消化和处理大量资讯的能力,如果要加强这项能力,我们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智能。然而这方面的进展受到阻碍,因为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智能”定义。不过有个无可争议、具有天才和智能的例子,那就是爱因斯坦。在他去世六十年之后,他的大脑依然提供许多关于智能本质的无价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