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红是非多。企业也是一样,甚至会因为发展过快、亏损过大导致如潮的负面评价。
从去年开始,城市中行色匆匆的白领们手里除了清一色的白纸绿标杯,又多了一些亮眼的“小蓝杯”,这就是“从天而降”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2018年1月1日,瑞幸咖啡以283杯的销量不起眼的来临,但谁也没想到,它居然能以如此快速的方式增长到以1254万用户、8968万杯走完2018,这简直成了投入咖啡界平静湖泊的一颗巨石,短时间就身价10亿美元,跻身“独角兽”企业之列。
而在2019年的1月,瑞幸好像看起来不那么“lucky”了。瑞幸咖啡B轮融资近期完成,但其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前9个月,瑞幸咖啡累计销售收入3.75亿元,净亏损8.57亿元。面对巨额的亏损,瑞幸咖啡貌似十分淡定,对于外界对亏损的质疑,瑞幸屡称资金充裕,还表示:瑞幸现在账上还有4亿多美元,通过补贴迅速占领市场是瑞幸的既定战略,亏损符合其预期,并且他们将会持续补贴,长期坚持,直到盈利。另外,瑞幸不但对自己的亏损毫不心虚,反倒放出2019年要再新开2500家门店,争取年底门店总数超4500家的目标,那这么说,到2019年年底,市面上占有率最广的咖啡产品就不再是称霸十几年的星巴克而是瑞幸了?
前景看起来确实很是美好,但是,随着2018年年底ofo的倒闭,很多人开始对这种“先投资、攒人气、亏损占领市场、最后再盈利”的共享化商业模式没有了信心,所以甚至有一些投资人已经提出了瑞幸将是下一个ofo的言论,笔者认为这倒是言之过早了。咖啡产业与共享单车本身就不是同一个领域更没有什么重合的交接点,瑞幸和ofo所有的重合点就是都采用了相似的商业打法,ofo失败了只能说明它不适合这一套,并不能说明瑞幸也不适合。
咖啡产业作为一种快速消耗品产业,本身成立成本与维护成本就没有共享单车那么高,并且能更好的进行改进来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品质需求、口味需求、店面环境需求等,其调整策略会更快,不像共享单车一样要拿消费者的素质做赌注。况且,京东之前亏损了很多年却还是执意建设物流、华为每年花利润的两倍投入科研也都是这种打法,后来也都成功了,所以能看出来ofo的这种模式也本来也是可以避免满盘皆输的,后来也是与其管理团队的素质与策略有关系,那瑞幸有了这种前车之鉴,若还是重蹈覆辙,岂不自取灭亡?
其实,提到瑞幸最先想到的不应该是ofo,应当是星巴克才对。瑞幸的广泛占领市场的打法,很明显就是冲着端掉星巴克的市场而去的,瑞幸咖啡的新零售的模式对星巴克在华的业务发展已经构成威胁,星巴克也显然感受到了瑞幸来势汹汹的威胁,2018年还将星巴克目标价从75美元下调至68美元,低下了自己定位为“奢侈咖啡”的头颅,甚至接受了曾经绝不妥协的外卖业务,开拓了星巴克“专星送”,与阿里进行了合作。不过,瑞幸能异军突起的直逼星巴克,绝不是仅仅因为新零售的概念,而是它更符合年轻白领的需求,瑞幸用汤唯和张震做代言人,不但符合了当下年轻人的“高级脸”审美趋势,更是给自己树立了高级的品牌形象,但是反观其价格,比星巴克低了10元不止;而且瑞幸咖啡的原料埃塞俄比亚日晒西达摩咖啡豆以及其研制的最优烘焙度也保证了其品质,能以20几元的价格买到不论从品相还是口感都高级的咖啡,这不就是年轻人追求的?所以,瑞幸咖啡的崛起,受益的是被星巴克的高昂价格与咖啡奢侈理念“统治”了20年的中国消费者与中国咖啡市场。可以说瑞幸的崛起,是一次反垄断的消费平权。
仅仅凭借一次的财务报告就断定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就不断地给一个新兴企业泼冷水、脏水显然是不理智也不聪明的行为。还是要从各方面理性的分析它快速崛起的利弊,尤其是在对消费者有利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给一个新兴企业鼓励与理性的声音,当然,也不能一口咬死老牌企业,只是他们刚好可以借此东风,走出“舒适区”,接受挑战,提升自己的水平,这不是一场赢家垄断的战争,这是一场平衡市场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