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语:
如果不是因为要过年了,你会因为什么想家?
有人说是想起了老家院子的柿子树,爷爷的烟管,母亲在厨房操劳的身影......于我而言,一想到远山屋顶升起的炊烟,便不由得动了归心。
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前两日又读到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读完后脑海中自然浮现一幅岁月静好的田园图。《桃花源记》却没有如此打动我,因为里面没有提到“炊烟”。
古诗词意境中,我最喜欢一个词——炊烟。它会在宁静的村庄中缓缓升起,也会在游子羁旅中蓦然出现,无论在何处,每当我看到它,总会感受到一种家的归属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图片|子龙_花墨?
图片|深蓝blue
一
炊烟有温度
是乡村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线
炊烟,是乡村最温暖的一道风景线。
“早觉农事动,荷锄过相招。迟迟朝日上,炊烟出林梢。”人们的一天,在炊烟袅袅中开始。早饭过后,人们扛着工具,牵着牛走出村庄。太阳落山时,又披着一身夕阳归来,一缕缕炊烟牵动着他们的饥肠。
庄稼人常说:炊烟是农家人灶台上开出的一朵花,有花开,生活才有暖饱,才有希望。
图片|乡村日落
图片|网络
一个地方即使有山有水,有虫鸟鱼兽,但是我们仍会觉得偏僻荒凉,只会用“杳无人烟”去形容这个地方。只有有了人们居住,有了炊烟升起,才会让人感到温暖与生机。
图片|西湖钓神王强
图片|琴妃for神
早年读杜牧的《山行》,日落西山之时,杜牧竟在寒山石径上停了下来。我想不仅是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是因为他发现了“白云深处有人家”吧。夕阳、远山、村落和隐隐约约飘动的炊烟,让旅途劳累的杜牧有了一丝丝暖意,于是停下来,静享美好。
炊烟,是红尘人家的辛酸苦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庄稼人,温暖着一颗颗认真对待生活的心。
图片|网络
二
炊烟有声音
是母亲最亲切的呼唤
在记忆中,炊烟就像是母亲的呼唤。
儿时放学,严冬里积雪几乎没到膝盖。我拖着书包艰难爬到一个小山头,远远就能望见白杨树后边的老烟囱上,正在升起袅袅的炊烟,仿佛是母亲在对我招招手,迎接我放学。我就能断定:母亲在家做饭了!顿时心里暖暖的,冻僵的双脚充满了力量,连跑带滚奔回家。
图片|焦翔辉影
图片|网络
夏日傍晚,我们常常在收割后的麦田玩疯了。这时炊烟就站到屋顶上眺望,还学着母亲的样子,温和地叫着我们的乳名。
可我们并不听话,反而会先观察一下:如果是烟囱涌出的是浓浓的白烟,那肯定是刚起灶;如果是一小缕烟丝,那饭菜就已出锅了。这时我们才会往家跑,每次进家门,母亲都会轻轻捏一把我的鼻子:“鼻子真灵!刚做好饭就知道回来了。”而我肯定不会告诉她,是炊烟告诉我饭做好了。
图片|网络
图片|maxpayne
如今一家人已经搬离村庄,但是我依旧十分想念那段时光,想念屋顶上的烟囱。它让我知道,无论天寒地冻,还是夏日炎炎,只要有母亲在,只要有家人在,作为子女的我们无论身处何地,何种境遇,都应该载着一整年的收获,荣耀归来,还乡团圆。
图片|网络
三
跟着炊烟回家吧
小时候觉得,炊烟多么自由,可以无拘无束去想要去的地方。可现在才知道,无论炊烟飘去何方,都会落回故乡。
日落黄昏,崔颢登上黄鹤楼。鸟儿归巢,船帆归港,游子却不知家在何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眼前只有江上的烟波,却不见故乡里最熟悉的炊烟。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图片|网络
陆游特别喜欢炊烟,“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写的诗。后来读到一句“雾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后来奔波在异乡,梦回故里,看到夕阳下袅袅升起的炊烟,醒来却一枕清泪,才明白:泪眼看炊烟,怎么能不湿呢?
图片|成熟的绿眼睛?
游子流落他乡,炊烟,便聚成了浓浓乡愁,飘进游子梦里,熏出游子的泪。炊烟无论飘得再远,也会落回村庄,游子无论走得再远,也会惦记着家。
年关将至,游子思归。无论风雪多大,无论人潮多拥挤,我们都会穿越人山人海,回到那个种满白杨树的小村庄;回到那个牛羊遍地的大草原;回到那个炊烟缕缕升起的地方。
因为永远有一间叫“家”的屋子和你最熟悉的父母,在等你。
图片|碧海蓝天看世界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