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万事不过笑一笑?

美国亚裔的隐性障碍

美籍华裔作家特德·姜在其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里讲了一个外星人降临地球的故事。一种长着七根长肢,轴心处长有一个圆筒状躯干,因此被称为“七肢桶”的外星人降临到地球上。美国政府试图搞清楚它们来地球的目的,并从中捞到些好处。

美国政府与其说想与七肢桶交流,不如说是想刺探它们。军方代表问语言学家,“我们假设你跟外星人对话,借此学习它们的语言。你能不能做到既学了它们的语言,又不让它们通过你学习英语?”

套用广告行业的一句常用术语:这个需求做不了。以人类的生理构造和表达能力,想要学习对方语言就必须与对方沟通,而这种沟通也必然会让对方了解人类,多少只是程度问题。

黄西曾在他的脱口秀中用过“外星人”的梗,那是在他在《莱特曼深夜秀》上讲过的,“美国政府决定叫我们(指外国移民)‘Aliens’,这听起来好多了,‘嘿,我们来到这里可不是要夺走你们的工作,我们只是来劫持你们的’”。此处用了一个双关梗,“Alien”在英语里既有“外星人”也有“外国人”的意思。

这里体现了一种美国对外来移民的矛盾心态:既需要他们做贡献,又害怕他们引发的负面反应,比如本地人害怕工作被抢走等等。这种心态和遇见外星人的时候,既想要从外星人那里套到些尖端科技,又害怕让外星人了解老底的心态类似。

这种心态对于亚裔,尤其是最初来到美国的第一代亚裔并不是好事。尽管在美国的高新科技领域,亚裔正在逐渐变成劳动力大军不可或缺的力量。亚裔权益团体阿森德基金会(Ascend Foundation)于2017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5年,湾区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职业劳动者里第一大族裔是亚裔,占到了职业劳动者总数的47.3%,而除去西裔的白人只占职业劳动者的43.8%。

然而在湾区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高管里,亚裔只占到25.2%,除去西裔的白人占比则高达68.8%。黑人和西裔高管数量虽然也不多,但他们在劳动力中的占比本身也不高,最后算下来,亚裔是在湾区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里最难以升到高管位置的族裔。

你是不是也早就猜到了?

这一数字体现了在民权运动近半个世纪后,在湾区高科技领域对亚裔依赖程度很大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的职场种族不平等对待(对黑人和西裔的不平等对待也在报告中有所体现,但待遇最不公平的还是亚裔),以至于这份报告被命名为《亚裔成功的幻象:2007-2015年少数族裔在打破玻璃天花板时的进展》。

所以人们固有的对亚裔“成功”的刻板印象,如亚裔最初来到美国时境况艰难,但他们通过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在美国社会获得了优势,从而一步一步取得阶层跨越,这样的叙事不是完全正确的,很有可能只是幻象。


华裔需要讲故事

这种亚裔是“模范少数族裔”,通过勤劳工作和接受高等教育取得阶级提升的幻象是社会、媒体、人们意识与潜意识共同编织出来的。

之前被特朗普任命为白宫首席战略师、后来又与特朗普反目而离职的极右翼人物斯蒂芬·班农,以前就曾抱怨说:“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硅谷首席执行官来自南亚或亚洲。”然而从真实数字来看,班农只是随口胡说,随便编了个数字夸大了亚裔的成功。在真实的职场上,白人认为亚裔男性不适合管理,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亚裔更被动,性格软弱。

很不幸的是,“亚裔软弱,无趣,只知道读死书和努力工作”这些刻板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站在美国人的视角来观察,所能见到的第一代亚洲留学生的确是如此。正如《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状况探析:跨文化适应和挑战》中提到的受访者说,学习方面感受到的压力让他变得拘束起来:

“因为从小就追求卓越,从到美国的第一天起我就压力重重。作为这片土地上的外国人,我们在起跑线上已经输掉了,必须足够的幸运或聪明才能迎头赶上。为了缩短在美国赶超同辈的时间,中国学生基本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习上,很少有什么兴趣或者娱乐,社会交往也很有限。”

很多留学生就这样成为了第一代移民,毕业后忙于工作和子女教育,对美国社会、文化、精神领域参与程度很低。而他们的后代,1.5代和二代移民,则更习惯于美国社会,但也会对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心存困惑,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烦恼。

他们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细微却扎人的歧视,这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出身感到嫌恶。他们可能会为显得“合群”而刻意疏远自己的“亚裔”特征。但在有一天,他们也会发现,自己必然会被这部分“亚裔”特征定义,这是无法摆脱的。正如黄西最近在《斯蒂芬·科尔伯特深夜秀》上讲的那个段子,他对误以为自己是白人的儿子讲道:

“这里是美国,每个人必须有一种肤色,那(黄色)是他们给我们的肤色,你最好与之适应。”

二代移民们会尝试讲自己与父辈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故事,不过由于他们是二代移民,视角总显得有些隔膜。

另一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手中纸,心中爱》,主人公叙述他的中国母亲心灵手巧,能给她做的折纸玩具赋予生命,送给她心爱的儿子。可她的混血儿子却在成长过程中想要极力摆脱其亚裔背景,多年对母亲漠不关心,于是在叙事过程中,对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在美国的生活大量留白——而且这个故事还披上了一层魔幻的外衣。

这还算好的,毕竟二代移民们在讲故事,而第一代移民总是那么沉默,他们的故事往往湮没无闻。

也不是完全没人讲第一代移民的故事。黄西在他的自传《黄瓜的黄,西瓜的西》里提到,他从事脱口秀的一个动机“就是想讲有关移民的故事。我总是觉得,尽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移民的故事总是被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讲述的。刚来美国的这些移民或者是没有语言技能来讲述他们自己的经历,或者是工作太繁忙,抽不出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


“观众不会对一个移民的故事感兴趣”

但是,在脱口秀里讲移民的故事可不一定能受欢迎,至少一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

黄西在出名之前,曾去蒙特利尔的喜剧节试镜,这个喜剧节的组织者告诉他:“黄西,可能你有些笑话还比较有意思,但是观众不会对一个移民的故事感兴趣。”

和黄西以前受到的拒绝与误会相比,这句话已经算很温柔了。

当黄西还在寻找在波士顿的脱口秀俱乐部登台演出的机会时,有一次他给一个脱口秀俱乐部老板打电话,电话接通以后,对方非常简短地说了一句:“一小时以后再打过来。”然后就把电话挂掉了。一小时以后,黄西又给对方打电话,得到的却是一通怒吼:“你他妈是个什么东西,你是一个闹钟吗?”

还有一次,黄西在一家中餐馆里表演,正往舞台上走的时候,突然有个顾客把杯子举起来对他说:“能不能再给我来点儿冰茶。”这位顾客显然把他当成了中餐馆的服务生。

黄西回答:“我等会儿再给你加。”

一会他上了台,对那个顾客说:“你现在还要冰茶吗?”观众哄堂大笑。

疾风骤雨式的怒骂和嘲讽,过去了也就过去了;观众的误会,讲个段子也能化解。但是那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观众不会对一个移民的故事感兴趣”恰恰是打击黄西最严重的,因为脱口秀讲究的是真实,如果把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拿出来,观众却不能感兴趣,那可就真没救了。

那段时间也正是他经过不断试镜和比赛失败,对自己产生极大怀疑的时候,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想在娱乐界谋取一席之地的想法可能很不现实。美国已经有许多非常杰出的娱乐人才,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从中国来的相声演员用第二语言作的表演呢?我用英语讲笑话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这么做是不是非常愚蠢呢?”

当时正是2006年冬奥会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是关颖珊,可她从未获得过冬奥会冠军。“《时代》周刊没有选择关颖珊,而是把一个白人女孩作为封面人物。我当时很为她打抱不平,觉得《时代》周刊不重视亚洲人。不过,后来这个在《时代》周刊杂志封面出现的白人女孩还是赢了冠军。这件事对我的信心打击比较大,我有时候会怀疑亚洲人是不是在关键时刻缺乏这种临危不惧和冷静的精神来真正摘取冠军,亚洲人是不是没有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好水平的基因?”

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华裔想要在他们原本认为不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就,往往会被低估,而且这种低估会持续很长时间。

黄西还是挺了过来,得到了上《莱特曼深夜秀》的机会。只是他如果没有一次爆发式地出名,他的实力仍然被低估得厉害。


幽默克服困境

就在上《莱特曼深夜秀》前不久,黄西被邀请去参加一次演出,到了才发现,即便他有着7年的脱口秀表演经验,也有了上《莱特曼深夜秀》的能力和资格,仍然被请去做时段不好的开场演员,而时段好的中间部分演员却仅仅从事脱口秀表演不到一年时间。他非常失望,表演结束就匆匆开车回家,路上还差点出事故。

要是真的出了大事故,我们就看不到他后来在《莱特曼深夜秀》上的表演了。而正是在《莱特曼深夜秀》上的表演,让一些原本不看好他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那个对黄西说“观众不会对一个移民的故事感兴趣”的人,在黄西上了《莱特曼深夜秀》后,给黄西发了邮件说:“我看了四遍你的表演,太棒了!祝贺你。”

这种不被看好、没有人认同价值的经历也发生在其他领域挑战最高水平的华裔身上。林书豪早年随时准备被球队裁掉,连房子都不敢租,抓住了被裁之前最后一场比赛的机会,拿下28分,随后带队5连胜,这才稳稳留在了NBA。

林书豪还是哈佛大学毕业生。当年黄西还在从事科研工作,去哈佛大学开会,看到那里已经有很多华裔科学家,心想,华裔科学工作者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倒是脱口秀事业上,还需要华裔代表人物。当然,哈佛大学和华裔也需要NBA里的代表人物。

美国社会很多领域还需要各种华裔代表人物,以消除偏见和隔阂,破除刻板印象。最近美国有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非常受欢迎的绘本书《First Generation》(第一代移民),讲述了36为在美国做出杰出贡献的第一代移民,其中就有三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以及黄西。

黄西能够跻身其中,用的武器是幽默。随着他多次登上《莱特曼深夜秀》、受邀参加美国记者年会、获得全美脱口秀比赛冠军,他代表的华裔幽默方式也逐渐被人认可,受人喜爱。

作为生物化学博士的他,深知科学能说明很多问题,但总有些事情难以说明,这个时候不妨幽默一点,笑一笑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当黄西看到满满记录着自己挫折感的日记时,想了想还是那个自嘲的自己更好一些,比如在每天往几百个青蛙卵里注射DNA之后,还能把这件事编成有趣的段子发在校报上。不管处境如何,你都可以选择哭或者笑,笑总比哭好。

《你一生的故事》里面,语言学家学会了外星人的语言,也学会了外星人的思维方式——所有的事情并没有先后顺序,全都扑面而来,你能做到的只是确认这件事的发生。在外人看来,她有了预见未来的能力,而她则坦然接受一切,无论好事还是坏事,任由事情如她所预知的那样发生。所以在开篇的地方,她就预言了女儿未来的死,可对她来说,这甚至不是一个预言,只是对事情必然发展的一句描述而已。

小说也有了一个精妙的讽刺:外星人早就知道美国政府所有的小心思,做了预见到的事情后就离开了地球,很是坦然。

另一个隐喻则是: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以“Aliens”的思维方式思考,那么这个人就能预见未来而坦然行事,从容地走向已知的命运。

人类显然还不能预知未来,但好在黄西知道,他从事脱口秀这件事并不后悔。站在已经知道这么多年经历的今天,如果回到过去,他还会这么选择。他也会带着幽默这种思维方式,更好地在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沟通,并坦然从容地继续讲脱口秀到72岁。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