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 | 家的意义是什么?

“你什么时候回家呀?”临近过年,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问候。春节回家团圆,对大多家庭来说都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事。我平日里很少想起家,但在这个节点上,又重新思考起了家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人们最初的社会化场所、最主要的成长环境,这些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甚至早在我们的记忆产生之前就开始了(Ainworth,1978)。

我们人生最初的亲子关系,和最早期的家庭教养,以及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相处,使得我们逐渐形成自己对世间的好恶、价值态度,为我们提供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一系列社会化行为的模型(McCrae& Costa, 1994)

“家”这个名词,人类学家普遍使用时,是指一个包括父母及子女的生育单位,社会学家形容它是社会最小的细胞,而在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有的人认为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也有人认为家是一种精神寄托,那么,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家还有着哪些意义?他们对于回家有着哪些不同的理解?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家是出生起就携带的

爱吃辣的味蕾

林,男,30岁

大学开始一直在外地求学工作,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但不论多远,我每年一定会抽时间回成都待一段时间。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在外面的生活,我在广州生活了五年,觉得清淡的食物、养生的凉茶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后来在上海工作了四年,本帮菜、咖啡馆,休息的时候和朋友约个展、看个剧,也都一一刻印进我的生活里。

可是,哪怕它们贯穿着我生活中的点滴,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忘记的,它就像被掩藏在血液里的根,只要一个很小的契机,就能唤起你所有的熟悉感。

我以为我对上海更熟悉,可有时候看到一张照片,哪怕不是地标性建筑,不看名字也知道是成都。我已经很久不吃辣,认为自己早就习惯了清淡,可是一闻到辣椒的味道就可以立马唤起食欲,那种味觉是天生的,再怎样也抹杀不掉的喜好。

甚至,夸张一点来说,每次走出双流机场,我会感觉到空气里都是熟悉的味道,它带给我最舒适的安全感,整个人都放松下来,这是我最怀念的家的感觉。

游子天涯,勿忘归乡。

02.

从少年时起,

好朋友就给了孤独的我一个家

锤锤,男,26岁

我和家庭的关系从小就不算太好。春节不愿意回家,因为父母对我没有理解,只有指责。家里吃饭时都没有人聊天,回家一样让我觉得很寂寥。

但幸运的是,从小在我长大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群像真正的家人一样的朋友陪伴我。我们是小时候的同学,但这么多年,臭味相投,如今我们中的一大半都在这个离家乡不远的大城市工作,周末互相串门,轮流在各个人家里吃饭。每日挂在群里聊着日常,也会一起打农药。

十几个人之间,不是那种为了凑局而凑在一起的关系,而是因为性格、相似的背景和压力,一同长大、见证了彼此人生的情谊,惺惺相惜。陪失恋的兄弟彻夜喝酒,帮失业的朋友推荐工作,就好像日子不管怎么样,有这些人在总会过得下去。

每年春节我们会一起回到家乡,在大年初二吃一顿共同的晚餐。十五六年来是它支撑着我,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03.

和你在一起就是家

Grace,女,28岁

我有家的感觉是从婚后开始的。婚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漂泊的人,在外地读书、工作,老家的那个家只是一个不得不回去的住处。

认识他以后,他跟我说,他会给我一个家。当时我就想到了一句话:“免我苦,免我惊,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他也真的做到了。结婚后有了一个小房子,虽然不豪华但完全按照我的心意来布置。我一直觉得未来漫长难以想象,自己身上缺少人间烟火气。结婚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结婚以后我和丈夫的生活最是烟火气不过,家中大小事务,比如装修水电、保险清洁都是我们自己来处理,一起做这个家的主人。在一起面对琐碎日常,一起度过日升日落的时光里,我们的牵连也变得更为深厚。

未来的路我依然不明晰它是什么模样,但当你知道,有一个人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的时候,这已经就是最大的勇气和慰藉。

04.

没有爸妈的地方都不是家

盐汽水,女,24岁

说实话,曾有一段时间,我无比反感甚至厌恶和父母的关系。那时候,我一度觉得自己性格上的很多缺陷都是父母带给我的,敏感纠结的特质让我变得抗压能力极弱,心思敏感,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焦虑很久,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烦闷。

我一度想要摆脱这种原生家庭的负累,我单方面主动减少和他们的联系,对他们冷漠疏离,可是,真正当我跌落谷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幼稚可笑。

我被谈了五年的男友劈腿抛弃,还查出了肿瘤,反正生活大概就是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工作也辞了,那时候我只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闷在家里没日没夜的哭,动过无数次轻生的念头。当我觉得失去了所有的时候,只有爸妈从来没有放弃过我。

爸爸专门到杭州照顾我术后起居,不太习惯打字的妈妈几乎和我微信不断,一直和我聊天,听我倾诉。那些难受的事情,反复说到我自己都厌烦,他们却依旧保持耐心,不断鼓励和疏解。我第一次感受到,曾经我以为是我负累的家,它其实一直是我最重要的依赖,是可以抵御一切创伤的力量。

曾经我只是自私的把父母当作一切祸端的归因,逃脱了自己的责任,而他们却永远是对我不离不弃的人。如果说世事易变,感情无常,父母的爱就是这个世界上,我唯一确认的情感。

05.

我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是个家

Frank,男,22岁

我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妈妈在我初中时改嫁,也是那时候,我被送到加拿大念书,开始长期一个人独自生活。印象中,大多数时间我都是自己度过的。可能因为童年经历的阴影,我也不太习惯和人亲近。

时间长了,我也就习惯了在国外的日子。这里阳光充足,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和社会压力,我和同学、朋友们维持着不近不远的关系,偶尔聚会外出,也会喝酒聊天,但大多数时候,我更习惯在自己不大的房间里,看电影、做饭、养狗,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没有家的人,可以把任何地方都当作家。

当我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时候,得到了一种难得的平和,会由心底滋生出一种满足的喜悦,而和自己相处的安定感,对我来说就是家的感觉吧。

06.

家是以为自己很烦很厌恶、

却又实际很需要的热闹团圆

冰冰,女,29岁

一年中 “家”的感觉最为浓烈的时候,大概就是过年了。可能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每年过年都有吃不完的团圆饭,走不完的亲戚。而且都是那种平时毫无交集、过年却被突然关心各种情况的亲戚,从工作到个人问题,从收入到孩子,想想就觉得糟心又可怕。

一年中难得的长假,不能旅游,不能懒觉,应酬不断,实在折腾。

一临近春节我就开始焦虑,整个春节期间,几乎就靠着挂在手机上,和朋友抱怨度过,谁又被催婚了,谁又在炫耀自己孩子了,吐槽不断。可当我真正离开这些烦心的声音时,却不习惯了。

前年我特别反叛和朋友约着春节的时候去日本旅游,躲开这复杂的人情世故。我们大年初一蹲在酒店里吃着热乎乎的寿喜锅,却四目相对一言不发,感觉落寞又冷清,然后齐刷刷的拿起手机和家里人发祝福聊天。

原来,我总是一边抱怨着烦人,一边又喜欢着这样的热闹,对我来说,这些错综缠绕的亲属关系是与我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也是世间最温情的喧嚣。

在访谈过程中我发现,家这个字,有时候是一种具象的存在,比如某个地方,某个空间;也可能是一种抽象的感受,比如亲情的陪伴和支撑感。但无论它以何种载体存在于我们生命里,大家对它的描述都共享着一种稳定、温柔的情感。

家是一种心有所属的感觉。是安全,是放松,是知道自己会被无条件的接纳——所谓唯心安处是吾乡。这世界从不缺乏伤害和苦痛,也因为这样家才显得亲切和温暖。

今日互动:你的家,是由谁给你的呢?它在哪里?家对你来说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来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吧~

KY作者/ 47

编辑/KY主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