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果说要列举一个最能体现人类古典时代战争的兵器,那么曾经在大地上呼啸的战车,就绝对是最佳选择。战车的踪迹,从欧亚大陆最西端的大不列颠岛,到远东的中国,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战车拥有数量的多少,在古典时代,更是时常被当做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的标准。但就是这样一种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的“战争之王”,最后为什么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呢?
▲古埃及与赫梯帝国之间的卡迭石之战,就是战车之间的巅峰对决
▲继业者战争时代的卷镰战车
在传统说法中,往往认为是骑兵取代了战车。这一说法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其实也并不准确。首先,骑兵和战车在战争史上一直是共存的关系。而且在波斯、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区,往往会将两者混编。冲锋时,战车强大的冲击力负责破坏敌军的阵线,而骑兵则负责在两翼以及后方对战车提供掩护,并且扩大战车的战果。
▲骑兵与战车协同冲锋
因此,想要搞清楚为什么战车最终会被骑兵淘汰,那么就必须要理清,在战车被淘汰之前,世界军事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说起来,战车在人类各个文明之中,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但更有意思的是,战车从欧亚大陆各个主要军事强国中退出的时间,除了少数类似大不列颠岛这种与外界交流较少的地区外,基本都维持在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00年一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人类战争史的确发生了非常重大的转折点。这便是经历了漫长的技术革新,钢铁终于彻底取代了铜,成为人类至今最重要的武器制造材料。虽然具体每个文明铜质兵器,尤其是铜质铠甲的淘汰时间有所差异,但是到了公元前200年时,铜已经基本从欧亚大陆各个重要文明和国家军队中淘汰,仅有少量被当作装饰性的武器和铠甲,依然使用铜来作为材料。
▲出土的西汉铁甲
可能很多读者要感到不解了,铜铁的更替和战车的消亡,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先对比一下战车与骑兵的发展了。在古典时代,重骑兵和轻骑兵在装备,以及作战功能分开之后,便是以两条时常互相交汇学习的双线形势发展。与之相比,战车除了部分失去作战功能,仅用来指挥、运输,以及在战时给步兵提供庇护的作战车辆外,真正用来冲锋一线的战车,其发展其实是一条一直向前的单线。也就是,战车的防护越来越沉重,同时还加装大量如卷镰一类杀伤性武器。
▲重型卷镰战车,其特点在于车轮上有威力巨大的长刀,且马匹身上也披覆铠甲,但相应的,战车车身较小,乘员也只有1~2人。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驷马战车,人马俱甲,相当巨大,是一个综合性的射击和冲击平台。
那么战车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和骑兵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伴随着骑兵的发展和普及,战车原本的诸如侦察、迂回等任务,纷纷被轻骑兵们取代,最后仅剩的只有对敌军阵线冲锋,以及将其撕裂这一高风险的任务。因此为了能保证战车们不是有去无回的一次性用品,最终不得不加大战车所拥有的防护。
▲向马其顿方阵发起冲锋的波斯卷镰战车
不过冲击敌阵这种事情,战车做的,重骑兵其实也做得。重骑兵,尤其是具装骑兵的鼻祖早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就已经出现。然而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重骑兵却也未能取代战车的地位。其原因,其实正是在于铜质铠甲的弱点。除了防护方面的问题外,铜质铠甲最大的硬伤,便在于它们的重量。其实这也算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在同等体积下,铜远远要重于铁,而在放到冷兵器战争时代,这一问题,实际上就足以决定一个兵种的发展。铜质铠甲本身的重量,对当时重骑兵无论是士兵和战马的防护面积,还是重骑兵本身行动速度,乃至高强度的作战持续能力,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塞琉古重骑兵,铜质铠甲的重量,使得当时重骑兵大多只能在关键部位进行防护,但其实如此,沉重铠甲,对骑兵们的作战,依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较之下,虽然战车也受到了铜质铠甲重量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这一影响就没有骑兵那么大。一个非常明显之处在于,青铜铠甲时代战车负责拉载战车的战马,它们的铠甲防护面积,包括非青铜部分,总共要远远大于骑兵们的战马。虽然它们拉动马车看起来负担还是比较大,但是末期卷镰战车的车身和乘员数量,相较于早期战车都已经极大缩小,甚至有些卷镰战车的车身,比早期轻型战车的车身还要小,加之车身的重量是由四匹马拉动,因此加上它们身上铠甲的重量,这些战马所负担的重量,要比同时期的重骑兵少许多。
▲车厢极小的本都战车
不过铁质铠甲彻底普及之后,重骑兵们的战马所需要负担的重量极大减轻。也因此,重骑兵乃至具装重骑兵,他们相较于战车的优势开始越加明显。首先虽然在单向冲锋的速度,以及冲击力方面,具装重骑兵仍然无法与战车相提并论。但是相对的,一人一马的骑兵们,他们所具有的灵活性,却远远不是战车所能比拟的。而且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车与重骑兵相对比,其性价比的差距,以及对于各种战场的适应能力。
▲帕提亚具装重骑兵,具装重骑兵在西亚的兴起,直接结束了当地战车漫长的历史。
战车相对于骑兵,其价格的昂贵不言自明。但是战车更加麻烦的问题,并不是在车身,或者是乘员和战马的铠甲,而是合格驭手的重要性。无论是一开始的双马战车,还是后期的四马战车,它们驾驶起来的难度,远远要高于今天考驾照。首先古代战车的车轮肯定是没有用来减震的轮胎,因此车厢的颠簸程度是非常可怕的。(为此中国人特别发明了弓形器,以起到类似安全带的作用)加之古代战车的两个轮子又全都是单车轴,因此一旦地面有大的起伏,很容易导致车身颠覆。如果觉得这些车身结构所带来的麻烦就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了,那么就太小瞧古代的那些驭手。拉动战车的战马不是现代汽车的发动机,想要平稳的让战车前进,那么首先就必须要保证拉车的马们,都必须目标一致朝前,并且奔跑速度完全一致。
▲中国古代马车结构
然而这些问题,其实还只是在非战争情况下的小问题。在战场上,流矢和噪音,都很容易让马匹受惊。如果是骑兵的话,熟练的骑手往往可以通过一些肢体接触动作,便能将战马安抚。但是对于战车的驭手来说,如何安抚马匹,便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尤其是在战车接近敌阵时,敌军金属武器以及上面的反光,对于马匹来说是极具威慑性,一旦这时马匹们出现恐惧的情况拒绝前进或者调头,那么在巨大的惯性下,战车的侧翻就不可避免。当然最糟糕的情况,无疑便是马匹出现死亡。在早期双马战车时代,只要有一匹马死亡,那么战车车毁人亡便无可避免。不过到了四马战车时代,虽然一匹战马死亡还不足以让战车侧翻,但确也可以暂时让战车失去行动能力。而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御手来解决。而孔子之所以将驾车的“御”认为是君子六艺之一,和驾驶古代马车的困难度有着很直接的关系。显然,培养一个合格御手的成本要高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具装骑兵。
▲秦始皇兵马俑中的御手俑就拥有最全面的防护,身穿铠甲,披膊长及手腕,手上有护手甲,颈部有盆领(即颈甲),胫缚护腿。
总的来说,战车的淘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的最终淘汰除了自身的劣势,也有着战场环境,以及战术思维、技术等等的变化。就如同柯达胶卷被数码相机所淘汰一样,有时候击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最终,这位曾经的战争之神,不再驰骋沙场。但即使如此,这些用于军事的车辆,确也并没有完全从战场上消失,而且最终在热兵器时代,以全新的面貌,重新称霸战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