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礼记·礼运》中,儒家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即大同社会。在大同社会里,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国现在推行的五保政策便是来源于此。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那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在我国古代的现实中究竟是如何养老的?
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在传统社会,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价值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故而经验和阅历变得非常重要,老人在这方面无疑占有优势。因此,在全社会普遍形成了一种养老、尊老之风。总的来说,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有三个方面,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民办机构养老。此外,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养老。
接下来,我们不妨一一来详细分析。
一、制度规定:强化养老意识
这种做法主要盛行于汉代,我们都知道汉代以孝治天下。从思想上来说,《孝经》一书即成书于汉代;从选拔机制上来说,其中一条标准就是“孝廉”;从政治上来说,皇帝死后的谥号都要带一个“孝”字。基于此,汉代尊老、敬老之风极盛。当时政府规定,对于鳏寡孤独以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朝廷会提供相应的布帛米肉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此外,政府还在郡、县、乡选取有威望和有德行的老人来担任“三老”和“五更”。这些人掌管乡里教化,维持着一方的良风美俗,不但不用承担国家的赋役,朝廷还会给予赏赐。其实这还不算什么,最让老人们有获得感和尊严感的当属“王杖”制度,即赐予七十岁老人以“王仗”。其社会地位与六百石官员一样,除过家人可以免除部分赋役,还可种田免租、市卖免税,也能在市中开店卖酒。这可以说是一种法外施恩了,可见当时养老之风之盛。
二、法令规定:防止空巢现象
在我国当代社会,空巢老人无疑是个较为严重的社会现象。老人们虽然不愁吃喝,但独居在家、无所事事,因此显得十分孤寂。
其实早在古代社会,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因此在法律实施层面也会照顾这一点。例如,北魏时期就出现过一种叫作“权留养亲”的缓刑制度。具体来说,除过一些重刑犯外,朝廷都会让他们先回去奉养双亲,等到双亲赡养结束后,再对他们实行法律处罚。到了唐代,制度变得更为人性化,出现了“侍丁制”。也就是说遇到家中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其子孙可以免除徭役,专心留在家中赡养老人,这些豁免的子孙被称为侍丁。此外,如果不满80岁,但有疾病,也在“侍丁制”的实施范围之内。“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二人,百岁五人。”这一政策无疑对于防止“空巢”老人现象具有积极意义,也值得我们借鉴。
三、官方出资:设立“养老院”
我们今天有养老院,不过是需要子女承担一定费用的,而在古代则是免费的。“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若终年命,厚加料理。”这说的就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由政府出资所创办的养老机构——孤独园,由于这是官办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开我国官办养老之先河。
四:政策嘉奖:扶持数代同堂的大家族
除了汉代,还有一个朝代十分重视养老,那即是唐朝。我们知道《孝经》出现在汉代,但对其作出最权威解释的却是唐玄宗,此后成为科举考试定本。“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为了落实养老,朝廷给老年人授予土地。此外,深受儒家“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规定了家中有老人,而子女无故外出不赡养者,判处三年监禁。孔子曾经对弟子论孝,说道“色难”,即长久的赡养父母之后难免会出现厉色,这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唐朝廷还规定了子孙在侍奉长辈时,还需“怡吾色,柔吾声”。
到了宋代,儒学全面复兴,敬宗收族的观念也空前加强。朝廷鼓励大家族聚族而居,不主张分家。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老人的权威,让其更好的得到赡养,另一方面无疑减轻了政府的治理成本。
五、政策鼓励:带动民间养老
我们前面说过,无论是汉代还是唐代,都给予老人一定的政策优惠,以保障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这只在一些时期得到贯彻,在大多数时候是得不到保障的。到了明代,统治者继承了以往的养老政策,并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并将之作为长久的一项国策来推行。“贫无产业者,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绵五斤。”从这些政策来看,无疑是受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担任官方养老也有不能兼顾之处,因此还需要民间养老的配合。
到了清朝,民间自发的成立一些养老机构。朝廷为了鼓励这一行为,不时地还会为其提供财政支持。朝廷为了保障养老政策的较好推行,更是将官员的政绩与养老挂钩。如此,整个社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体系。
很多人认为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应该重视年轻人而非老年人。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考量,缺乏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我们终究有年老的一天,如果我们不能得到很好的赡养,那么我们今天所奋斗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文明程度越高的国家,其养老体系越是十分健全的。唯有这样,才能让人活的更有安全感和尊严感。如果一个老人到了晚年老而无依,试问,他如何能够走得安详?
因此,一个不是出于功利目的去养老,而是纯粹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出于敬老、尊老本身而去养老的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礼记·礼运》《孝经》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