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熬夜、逃避社交,是我痛苦的舒适区 | 咨询师信箱

亲爱的咨询师:

见字如晤。

我曾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

我曾认真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每餐认真分配碳水、脂肪、蛋白质比例,不吃零食,严格控制自己的热量摄入;我曾每日健身,有氧、无氧、瑜伽日日不落;我曾执于探索自我,看KY日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并且认真做好笔记;我曾努力拓展自己的爱好,学游泳、学尤克里里、学SAI……我恨不得把24小时填满;我曾注重培养每一个微小的习惯,挺胸抬头、早睡早起、少食多餐……我无时不刻的在提醒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我似乎是一个很脆弱的人。

只要出现意料外的失败我便深受打击、一蹶不振。我日复一日的陷入无以复加的暴食,只要稍微有些许的负面情绪(哪怕是隐秘的、被潜意识压抑的),我便会疯狂的吃高糖食物,即便我并不享受食物本身,直至我的胃塞不下任何东西。

我不明白,明明我只是想要变得更好,明明我只是想要更好的身材、更健康的体魄,却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走一步退三步的尴尬境地(健身之前我从未暴食)。我从未节食,我只是饮食清淡、不吃零食罢了,为何如今对食物需求日渐趋于病态?

我不愿接受,自己竟是这般易折,无法从失败中起身,无法再像从前那般自律向上,终日惶惑,什么都不做,窝在角落里对着手机屏幕发呆,丧且肥宅。

我承认,我是因为自卑才努力做一个自律的人,试图通过这些努力变得自信。可当这些尝试遇到挫折时,我便陷入更深的自卑,恶性循环。

我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我怀疑自己之前的努力是否有意义,我甚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努力不作为反而更好,至少不作为不会像现在这样变得更糟。我的理智告诉我不作为是错的,但我仍忍不住这么想。我越想做好一件事,却阴差阳错的让它变得更糟。

现在的我暴食、沉迷手机、久坐不动、熬夜、逃避社交、甚至持续不断的丧,这一切,并不能使我开心,但它们能使我舒心,即使在痛苦,也是舒适区。

我要怎样走出这一困境?我深陷泥沼,不得动弹。

亲爱的咨询师,求你握紧我矛盾密布的手,拉我上岸。

咨询师回复1

你好,我是咨询师郭茅。

从来信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两个你,一个“严于律己”,一个“脆弱易折”。叙述中,你似乎更希望自己能够始终维持前者的生活态度,而摒弃后者的负面影响。于我而言,这两个“你”,都是值得被理解和尊重的。

自律vs.自卑

信中,你这样写道“我承认,我是因为自卑才努力做一个自律的人,试图通过这些努力变得自信”,或许在这个强大动力的推动下,你下决心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微小的好习惯,监控着自己每日热量的摄入、运动量的维持,还培养了诸多兴趣爱好……一方面我深切地感受到,你内心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但另一方面,我在那段描述中,忽然感觉触碰不到真实的你,柔软的你,放松的你了。

而你“恨不得把24小时填满”的心情,也让我的身心为之一紧,仿佛只是不停地往里吸气,却无法呼气。我相信这个高强度的自律过程,或许能带来阶段性的振奋,也不怀疑那些好习惯在客观上确实有益健康,但总有那么一丝感觉,这个过程似乎带着全面改造的意味在开展着。虽然我不知道努力之前的你为何自卑,但是我猜想这会让之前的你很委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处处需要被改造,潜意识中反而更为沮丧和自卑。

脆弱亦舒心

虽然你在来信中,并未提及那些令你深受打击的事件,但你已经显然觉察到“只要出现意料外的失败……”,一蹶不振的状况就会发生。努力之后的你,或许对自己的状态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稍有些许负面情绪”,就从自律的饮食转为疯狂地吃高糖食物。有意思的是,你发现现在那个各种不自律的你,即使身处痛苦,却也舒心。

由此,我猜想,或许一方面你十分不愿接受这么一个不自律的形象,那让内心自卑的部分无法看见希望,对自己充满了各种负面的评判,沮丧而绝望;另一方面,这样的任性似乎也满足了某种内心的愿望,就好像一个又饥又渴的人,看见一大堆食物那样,来不及思考就扑了上去;又好像一个禁锢一段时间的人,忽然被放出来,在田野里打滚撒欢。“脆弱”一词出自头脑的评判,但“舒心”却直接源自于身体的感受。

两个“你”的和解之道

1、觉察非黑即白的倾向

这两个你,要么自律,要么任性,有着非黑即白的倾向,仿佛没有任何中间的灰色地带。之前严苛地计算着每日摄入的热量,现在疯狂地吃高糖食物,其实这两个端点当中是可以区分出很多层次的。就像我刚学车那会儿,真的就是一脚油门,一脚刹车,不知道教练说的“踩一点小油门”是什么意思,但开多了就自然明白了当初教练的意思。根据每种不同的情形,我们也可以给出有层次的回应。结合自己身心愉悦的特点,你也可以在自律的计划中,添加享乐时光,而不是清一色地自律,或根据当时情况,适度调整计划,让整个过程变得富有弹性。

2、不带评判地接纳自己

当你说“深陷泥沼,不得动弹”时,我仿佛看到这么一副画面:越挣扎,越陷入,同时,也联想到一句话“越抗拒,越顽强”。我在想,那个“泥沼”究竟是什么呢?或许就是对自己不断的评判吧:怎样的我看起来算是好的,怎样的我太糟糕了,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而我做不到,为何我之前能做到现在却做不到……当诸如此类的想法不断地从头脑中涌出来,我们就开始陷落“头脑的泥沼”,难以自拔。而不带任何评判地接纳自己,可以让我们有机会脱离这样的泥沼。

接纳意味着允许内心的任何事物存在,而不是努力去达到其他的状态。如果我们刨去前半句,就是之前那个超级自律的你,现在我们加上前半句,就意味着我们将带着对目前各种自身局限性的尊重,去做顺应自然的努力。就好像我们锻炼身体,如果不切合实际情况,过度锻炼,反而会伤及健康,破坏平衡。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你可以先尝试着当觉察自己开始评判时,在任何评判的内心独白前加上“我听见”这三个字,比如“我听见我在说自己很脆弱”,这三个字可以帮忙把你和你评判的内容区分开来,让你保持住更宽广的视角,不被那些评判带走。

3、培养正念的生活态度

正念,意指“通过注意去觉知事物本来的样子: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不带评判的。”如果可能,可以去尝试正念的生活态度,尤其是正念的饮食。让你的每一餐,都成为感官的饕鬄大餐,动用你的嗅觉、视觉、触觉、味觉,甚至听觉,全神贯注地感受面前的食物,带着感恩,带着愉悦,带着正念,去品尝,吃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而不只是胃部被塞满的饱胀感。

当你每一天开始尝试和培养正念的生活态度,无论是饮食、呼吸、行走,还是任何其他的日常事件,你就一步步上岸了。在此,我也预祝你,早日走出泥沼哦!


咨询师回复2

深陷泥沼的朋友:

你好,我总结了一下你现在面临的几个问题:

1.心理弹性较差。

2.暴食。

3.深深的自卑感。

4.难以走出心理舒适区。

接下来,我们一一拆解分析。

1.关于心理弹性

简单来说,心理弹性指的是我们从灾难和挫折中复原的能力。由于心理弹性不同,面对挫折我们一般会有四种反应。

崩溃:整个人都崩溃了,开始以不良的手段折磨自己,比如酗酒、吸毒、犯罪或企图自杀。

衰弱:在这个领域一蹶不振。

维持:恢复原貌。

升华:直面困难,在困难中成长。

从信件内容可见你的反应属于“衰弱”和“崩溃”,而结果是陷入恶性循环,那么该如何增强自己的心理弹性呢?

第一步,接纳挫折。很多人受困于挫折,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出问题,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能用成长性思维来看待自身和处境,危机也可变为转机。

第二步,给挫折赋义。当你不再与挫折较劲,只是跟它对话,你会发现一些未曾注意但能帮助你成长的闪光点。尤其当我们回望曾经度过的困境时,会更有体会。

第三步,找到支持系统。找到至少一位愿意无条件支持你的人,可以是家人、朋友、恋人,甚至是你自己,这会带给你很多安全感。

第四步,找到逆境英雄。找到一两位同样陷入绝境而不放弃的人,读读他们的故事,以他们为榜样。

2.关于暴食

从你的描述中我并不能确定你的“暴食”行为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持续了多久,是否存在催吐的情况等。如果你觉得实在痛苦,还是建议你去当地的三甲医院或精神卫生中心让医生作一下评估与诊断,而不要自己硬撑着。

如果诊断出未达到“进食障碍”的症状标准,那么可以进一步探索在这样强烈的食欲背后,你渴望的是什么?你害怕的是什么?你逃避的是什么?原本你只是想通过食物来缓解焦虑,如今它却成了新的焦虑来源。

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先从记录“饮食日记”做起——每天吃什么吃多少,当时的场景怎样,吃前吃后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方式可以让你清晰地看见自己的饮食规律和情绪状态,帮你诚实地面对自己,重新获得控制感。此外,也可以定期做一些冥想练习,与身体对话——我的身体不需要这么多的高糖食物,它只是需要多一点的呵护与关爱……

3.关于自卑

人人都自卑。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提到“我们都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处于自己想改善的处境中。”自卑不仅来源于充满创伤经验的童年和糟糕的成长环境,也来源于我们与他人比较后的心理落差感。

文中提及你是为了摆脱自卑才严于律己,你做了很多尝试却似乎并不知晓这些事对你而言的意义,只是觉得这样会让自己“看起来”比较积极健康一些。你是否清楚自己在自卑背后的真正渴望和期待是什么?除开别人的评价,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这些你都考虑清楚了,那么请试着回答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你跟自卑相处了这么多年,它是如何影响你和你的生活的?在什么情况下,自卑会找到你?有没有例外的时候,你成功克服了自卑?

你有没有发现自卑其实是你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它帮你避免了不少冲突、竞争和可能的失败,它隐秘地保护着你的自尊。只是它在防止你受到伤害的同时,也阻止了你去探索自身和这个世界的可能性。

4.关于心理舒适区

“暴食、沉迷手机等”是你的心理舒适区,是你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而只有改变这些应对方式,你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

通常,我们的应对方式有六种: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文中可见你惯用的应对方式是“自责”与“退避”,而这些方式并没有改善你的处境,甚至带给你很多痛苦,但你好像怎么也摆脱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这是因为你能从这样的应对方式中获得不少好处,尤其是获得一种控制感。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可控的安全的,什么都不做就不会体验到挫折与失败了,甚至还可以产生这样的一种幻想——我只是没有去做,如果我努力点的话也能做好。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需要放弃这种控制感和幻想,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让你无法忍受。如果你觉得成长的欲望已经超过了对构建出的生活幻象的留恋,就可以继续往下看。

为了帮助人们走出心理舒适区,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发明了“心理免疫的X光片”,共分为四个步骤:

1.写下你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2.写下你正在做的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3.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

4.写下你心底的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再通过尝试一些行为来验证这些假设,看它们是否成立。

在做这些事之前,最好盘点一下你现在拥有的资源(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你面临的困难在哪里,你可以从哪些人哪些事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经验指导?此外,也可以看一些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或者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书籍,或者直接向相关领域的前辈或老师请教。

最后,希望你能早日走出困境,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