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在热播。剧中盛明兰在陪盛老太太返回老家探亲时,出场了一个非常蛮横的孙秀才,而孙秀才的母亲更是恬不知耻到了极点,动不动就说自己儿子将来会当大官。那么,秀才在古代到底是个什么段位呢?
古代科举考试共有六级,从低到高排序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县试在各县进行,由当地知县主持,连考五场。通过县试后,学子们就可以参加当地的府试。府试由知府主持,时间一般安排在县试两个月后,连考三场。通过府试的学子们被称为童生,同时也获得了参加院试的资格。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由各省学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但古代学政地位很高)主持考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孙秀才也就是到达了这个段位。用现在的话来说,如果金榜题名的进士(状元、榜眼、探花都是属于进士)算是王者的话,秀才充其量算是铂金级别。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孙秀才在12岁就考上秀才,这还真算得上是神童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早年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他也是12岁中的秀才,而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在21岁才考取了秀才。
考上了秀才就算是有了功名,从此“乡邻敬重,不敢欺凌;官府优崇,不肯辱贱”。秀才可以享受国家给予士大夫阶层的种种特权和豁免,比如免除服劳役,免除纳税,在公堂上无需下跪,不能随便用刑等。因此,电视剧中的孙秀才虽然彻底是一个废物点心,但他却自视很高,动不动就说别人有辱斯文。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秀才虽然可以享受一系列特权待遇,但如果没有获得进一步功名,那就只能算是精英队伍中的最底层群体,别说当官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去其他官员身边做个幕僚都没资格(有特殊名气或背景的例外)。
秀才功名虽然要经历三次大考才能获得,但在科举考试的漫长征途中,秀才仅仅属于刚入门的级别。事实上,接下来的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才是科举考试真正的“分水岭”,许多秀才少年成名,但终其一生都屡试不中。比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9岁时在县试、府试、院试中接连考了三个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却不断落榜,直到71岁才被选为岁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类似今天的保送生)。类似蒲松龄这样的例子在科举考试中可谓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绝非易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孙秀才的母亲动不动就说自己儿子将来会当大官,其实是完全没有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