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世界的双截棍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当年,功夫巨星李小龙双目喷火,手中双截棍锐不可当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李小龙对中华武术及双截棍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武术是流传数千年的技击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无数流派。武术器械也同样如此。双截棍因其携带方便、攻防快,适合近身搏斗等特点,很快成为了流行风尚。由此而来的关于“双截棍到底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武器?还是从西域传来的舶来品?”之争论也随之甚嚣尘上。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双截棍的渊源究竟如何呢?

一种观点认为,双截棍的鼻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农用工具连枷(也称为链枷)。连枷是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者木条构成。连枷在南方应该是木竹组合使用的,在北方则全为木头制作。农户专门用它来拍打稻谷、小麦、豆子、芝麻,使颗粒脱落下来,然后收到粮仓中。直到今天,在一些偏僻乡村的田间地头仍可以见到这样的农具。

另一种观点认为,双截棍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在中国武术界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的差异,一直以来“西棍”不为人所知。西棍,是流传于我国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等地的传统棍术。在西棍中,连枷也被称为梢子棍,因由棍和枷两部分组成,从器械分类而言,属于软器械,因此连枷被归类为软棍。

最早的连枷是用来看家护院的,因为脱胎于农具,因此具有粗野、狂暴、泼辣的特点。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连枷又有大连枷与小连枷的区分。大连枷是单器械,小连枷是双器械,虽有大、小之别,棍法的差别却不大。连枷在西北地域流传甚广,可惜如今习练者却很少。

另有一种说法,双截棍的发明人是宋太祖赵匡胤。


据说,赵匡胤起身行伍,打遍天下少逢敌手。一次与人争雄,手中棍被对手一刀挥为两段,一时险象环生,赵匡胤身经百战,沉着应变,一手握一截断棍,施展戳、劈、挑、抽、拔、格、压、带、架、扫、挂、盖、绞的手法,顿时场中幻起无数的棍影,将对手打的只有招架之功,再无还手之力。此战过后,赵匡胤用铁链将手中两截棍连在一处,制成既可以放长击远,又可以近身防护,攻防兼备的新器械—盘龙棍!做了皇帝后,赵匡胤手中的盘龙棍被镀了金,供奉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北宋末年兵荒马乱,盘龙棍从此下落成了谜。

具体在战场上。唐代的连枷是守城军士手中的武器。当敌人攻上来时,立在女墙后面的士兵挥起手中的连枷向他的头上击去。倘若是用刀砍、斧劈,或者是枪刺,对方还可以格挡,而连枷会中途转向,令人防不胜防。当裹了铁皮的连枷狠狠地砸下来时,攻城的士兵避无可避,被击中后长声惨嚎着径直掉下去,摔的骨断筋折。


唐末五代以来,契丹、党项、女真等游牧民族在冲锋陷阵时喜欢使用铁制的兵器如铁简、铁鞭、铁椎、铁锤、铁连枷等兵器,他们利用马匹的冲击力,将手中的这些重兵器从高处砸下来。与契丹、西夏、女真人争雄的宋人,在战争中不得不扬长避短,对游牧民族的兵器加以改良,为我所用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在庆历元年(1041年),宋军的制式武器中就有连枷,与铁鞭、双剑、大斧同属于马上器械,并且在一起考核。考核标准:双连枷重十斤才是及格,“取左右实打有力者为中”。宋制十斤约合现代十二斤,这个重量才勉强及格。

庆历四年,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撰的军事巨著《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的铁链夹棒,本是出自西戎,“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正因为这个原因,从小使用惯了连枷打麦的汉人,很快青出于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给予敌人沉重打击。以至于同时期的西夏国律令(《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专门规定了严禁铁连枷等物资的走私,或者这一史料可以或多或少的支持双截棍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说法。

其实,连枷到底是从西域传入中原,还是西域人民汲取了中原文明并不重要。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又能说的清,究竟是谁影响谁更多更早呢?

对付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宋人发明了许多阵法。当对方铁骑潮水般冲杀过来时,宋军“外环以车,内比以楯”,战车与大楯上面绘制有虎狼等猛兽,以恐吓对方马匹。当对方马队躲过箭雨,冲至阵前,等待他们的宋军步卒手持大斧、铁简、连枷迎上前来,用手中兵器直接往马腿上招呼,马匹被打断腿后,嘶鸣着倒在尘埃之中,马匹上的士兵摔倒在地,宋军手持刀、剑、枪、棒一拥而上,没来得及起身的士兵被乱刃加身,呻吟着倒在血泊之中。

连枷在宋军中推广使用后,随即在战阵中大显神威。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侬智高割据岭南,威胁广州,狄青奉旨率军南下讨伐。狄青当时在西北边陲防御,手下有一支战斗力极强悍的“蕃落精骑”。按照宋制,在西北边线上有马的厢兵称为“蕃落”,虽有个“蕃”字,其实是汉民。

侬智高率众与宋军大战于归仁铺。宋军担任先锋的就是这支手持铁连枷的蕃落骑兵。叛军都手持藤牌、标枪,寻常刀剑根本无法对他们形成威胁,更不要说重创了。当铁连枷挟着冷风、闪着寒光,如棍雨般呼啸着从天而降时,叛军顿时慌了手脚、乱了阵脚,随即溃不成军。狄青趁势率大军杀至,侬智高大败。

宋军步卒先是在西北边陲用连枷大败对手,之后又于南方大败侬智高步卒。对付游牧民族,连枷就是宋步卒的坚盾;对付侬智高这样的叛乱,连枷就是宋马军的破敌利器。随着宋室南渡,连枷与砖石、弓弩、长枪等物在城防守御作战中大显神威,好不容易爬上城墙的女真士兵,脑袋和手,成了连枷的主要攻击点,不是被砸的头破血流,就是手被打的骨碎筋折,侵略者吃尽了连枷的苦头。

由于宋金之间的战争,连枷逐渐传到了南方,名字也慢慢有了变化。元明时期,连枷仍是军中的制式装备,在明代留下的踏青风俗画中,有当时艺人走江湖打把式卖艺演练连枷的形象,这说明在明代,连枷的功夫已经在民间传播开来。

清王朝时,连枷仍是军中制式装备,但是根据记载,八旗兵、绿营和汉军在装备上有所区别。绿营兵用的连枷有两种,一种长五尺四寸、围四寸六分、通体漆为髹黄色,两端钻以铁;另一种名为虎头棒,长四尺、围四寸六分、通体漆以髹黄色,上面绘有虎纹。汉军用的是双连枷,尺寸要比绿营的短,上面涂的是黄油,显然是步卒使用的。清末民初,连枷淡出公众视野,传承千年的传统功夫从此沉寂。直到李小龙威震世界武坛,连枷重现江湖,只是却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双截棍!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暮雨。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A,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