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星巴克 (NASDAQ:SBUX)的“小蓝杯”瑞幸咖啡据传要赴港上市了。研究网站EqualOcean周日援引知情人士称,投资银行已经开始为瑞幸咖啡在港交所上市的事宜准备相关材料。
在12月12日的B轮融资当中,瑞幸咖啡刚刚才拿到了2亿美元的资金,估值22亿美元;1月初,瑞幸宣布提前一周完成了开市2000家门店的目标。这家“横空出世”短短一年的咖啡连锁店,是靠什么来实现飞速扩张?其疯狂烧钱的模式能否获得投资人的信任?超越星巴克是否可期?
疯狂扩张的背后:高成本的品牌推广与消费补贴
瑞幸咖啡由前神舟优车董事兼副总经理钱治亚在2017年10月份创立,2018年1月才开始正式运营。从一开始,瑞幸咖啡就盯住了星巴克的弱点,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强项:便捷下单、外卖配送和消费补贴。
与星巴克门店里常常排着长队的消费模式不同,瑞幸主打的是手机下单+配送/自提。虽然它也有提供堂食的门店,但更多的是遍布商圈与写字楼中不起眼的快取店和外卖厨房。即使是配备较丰富堂食环境的“悠享店”,它们更小的空间、相对嘈杂的环境也与星巴所追求的安静、空旷氛围所不同。
瑞幸并非靠线下人流量大的门店来吸引顾客,而是花大气力在品牌宣传与补贴上。它找来了张震和汤唯作为代言人,明显是要针对其目标人群白领为自己打造一个更职场、更符合成功人士的形象。通过基于位置服务的LBS广告投放,瑞幸很快在各大城市的办公楼集中地打响了名头。
然后就是补贴。瑞幸对新用户的打折力度极大,首杯免费和3.8折券成为了拉新的重要手段;推荐朋友消费成功,也可免费获得一张体验券。而为了留存用户,瑞幸之后又推出了“咖啡钱包”,用户充值2涨咖啡券便可获赠1张,充5张券更可获赠5张。比起星巴克动辄30、40元一杯的咖啡,瑞幸的价格要低30%左右。
为了打造便捷的咖啡服务,瑞幸选择了顺丰合作,用户下单后半小时内送即可送达。在已经开通外送服务的区域中,用户一般在10至15分钟内便能收到,如果超过30分钟,瑞幸还会赔偿一杯咖啡。
与初期的共享单车ofo、摩拜一样,瑞幸凭着这几点实现了“病毒式”传播。目前,瑞幸咖啡在国内的门店已经达到了2073家,覆盖了所有核心商圈,还计划在2019年将门店数量增至4500家。要知道,在1999年就打入中国市场的星巴克,如今的门店数量也不过是3400家左右。
三个季度亏损逾8亿:烧钱模式能否为继?
快速扩张背后必然是成本的大幅上升。钱治亚称,前期计划投入10亿元进行品牌推广和市场教育。疯狂烧钱之下,瑞幸的亏损幅度也大得惊人。
据披露数据,瑞幸咖啡在去年前三个季度亏损8.57亿元人民币(约合1.29亿美元);每杯咖啡的平均售价是10.21元人民币,而对应成本(扣除行政及营销成本)则为22元人民币。
瑞幸估计,2018年的收入料为7.63亿元人民币(约合1.14亿美元),其2021年的目标收入为185亿元人民币(约合27.8亿美元)。
瑞幸CMO杨飞1月初时曾表示,“我们现在想要的就是规模和速度,当前谈论盈利没有意义。”
但既然瑞幸意欲上市,这个问题对投资者来说就有意义,毕竟在烧钱这个问题上,最近就有ofo这个“前车之鉴”。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国内的人均咖啡消费量每年只有3杯,而欧美国家则高达200、300杯。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国内的咖啡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另一方面,要培养起用户的习惯,这条路也不太容易。
目前瑞幸的扩张模式是补贴烧钱,但是一但资金链断裂,难保不会走上小黄车的老路。这种靠钱烧出来的规模,是否又是一种“伪需求”?这恐怕是投资者心中最大的疑虑。
反观星巴克,虽然它近期在中国的收入首次出现了环比下滑,但其在国内历经近20年所建立起的品牌与口碑也不易在短时间内被瑞幸所超越。星巴克咖啡的高价其实是包含其咖啡店的体验与服务在内,瑞幸能否以烧钱之外的模式抢夺星巴克的目标群体还仍然是个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