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拖延症了?来这里取药!

导读

不到最后一秒,坚决不起床?周末早早就醒了,还是赖在床上懒得动弹?刷刷微博,逛会儿朋友圈,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小伙伴们,这些情况你都中枪了吗?小心拖延症来袭哦!拖延症者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大脑又是怎样运作的?担心自己患上拖延症了?别着急,药方在这里哦!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拖延症吗?

为什么你会成为个深度拖延症患者,每件事都要拖延到最后一刻?其实,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患拖延症的人都在想些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面都有一个理性决策者,但是拖延症患者的脑子里还有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一旦发生了什么情况就会暗示自己及时行乐。理性决策者决定做一些实际的工作,但猴子不喜欢这个计划,于是它会做很多与计划无关的事情,最后猴子战胜了理性决策者。猴子没有过去的记忆,也没有未来的概念,它只关注两件事:简单和开心。

一辈子只追求一些简单和快乐的事情,就是巨大的成功了?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的不只是这些吧,我们想要好的生活、想要好的身材、想要高学历……但是你拖延着所有能让你进步和成功的事情,然后又来抱怨不公平!这也是很多人长期抑郁的症结——你想去做,却没有做!

暗黑操场的快乐让人更加焦虑

你责备自己,为什么行动力这么差?但第二天还是重蹈覆辙。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你会有拖延症?是因为你认为那些事情很困难吗?让你心里不舒服、让你身体不舒服……总之,你就是怕吃苦。简单和快乐的事情我们每天都会做,所以我们享受吃饭和睡觉,这两件事情不用别人督促,我们都可以做得很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些更困难、不开心的事情才是合理的事情,这就出现了冲突。每次这种冲突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简单开心的舒适区花费了你更多的时间,这个舒适区也被称为暗黑操场。你逗留在黑暗操场所获得的乐趣实际并非你应得的,这里的空气充满了内疚、恐惧、焦虑和自我憎恨,这些也都是拖延症患者常有的情绪……

如何让拖延症患者走出舒适区呢?

如何让拖延症患者走到重要工作的区域呢?这里虽然没有那么舒适,但进行的事情都非常重要。拖延症患者都有一个守护天使,一个在他深处黑暗时刻,一直注视和关注着他的人——惊慌怪兽。惊慌怪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但当临近截止日期、有当众出丑的危险时、出现职业灾难或者其他恐怖情况时,他就会突然醒来。他是猴子唯一害怕的东西。

理性决策者会考虑:我们清楚刚才答应了什么吗?我们知道未来那一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吗?我们应该坐下来马上开始工作。猴子说:“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但我们先打开地图,在印度的最南边放大,然后花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从大约200英尺的高度,慢慢往上滑,直到印度的最北边,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印度这个国家。”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直到临近开始。惊慌怪兽觉醒,吓跑了猴子,终于理性决策人重新掌握了方向盘。

惊慌怪兽,解释了拖延症患者的很多奇葩行为,比如有时候整整两周,都没法写出论文的第一句话,忽然又找到职业操守,通宵整晚,把8页论文都给写了出来。

以上就是拖延症患者的完整系统,包括猴子、理性决策人、惊慌怪兽。虽然并不美好,但最终也有效果。

我们要如何摆脱拖延症的困扰?

你不愿意做的事情,一定是你认为困难的事情。但恰恰是这些事情,能够改变你的状态,拯救你的现在!

我们总在微信、微博里面看到:有人减肥成功了,有人却还在每天说着减肥,却从来不运动;有人坚持学习,考到了翻译等级考试,你却还在六级单词的第一个单词处徘徊……

所以,孩子,醒醒吧!你什么都好,就是有拖延症而已。拖延症也并不可怕,请你与战斗吧。明天,不,现在就去做最重要的事情,让自己看到不一样的你。

去最近的操场吧,去感受运动的过瘾;去看想看的书吧,画出最喜欢的句子……滚蛋吧,拖延症!

为什么我们一直被拖延症困扰呢?原来,拖延分两种。第一种是有截止日期,一旦有了截止日期,拖延的影响就会被限制在一定时期内,因为后期惊慌怪兽会醒。第二种拖延症是没有截止日期的,这种情况情况下,惊慌怪兽是不会出现的,所以这类拖延的效果是没有限制的。与短期拖延相比,长期拖延更易被人忽略,因为长期拖延让人们觉得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观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拖延症患者

其实,非拖延者是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有些人与截止日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显得不那么混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研究生命日历,我们应该想想我们真正拖延的是什么,因为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有在拖延一些东西,我们需要警惕及时行乐的猴子,这是我们所有人的任务。或许,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行动起来!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ID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