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如何评价农民起义军?答案让人毁三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贫苦人家出身,小时候曾给地主放过牛,当过和尚,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乞丐。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在儿时伙伴汤和邀请下,投身到了农民起义军中。经过十几年时间艰苦创业,朱元璋从一个不起眼的大头兵,转变成为起义军的领袖。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从农民起义军中起家,开创了大明王朝的基业,那么他是如何评价农民起义军呢?有人可能认为评价一定是赞誉有加,可事实上朱元璋给出的答案却让人毁三观。

朱元璋早年在参加起义工作的时候,曾呼吁全天下的人都应该揭竿而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共同推翻元朝那些“肉食者”的残暴统治。可是,等他建立了大明王朝后,原先那一套理论就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了。为此,朱元璋就要重新创造一套理论,一来是解释自己当年参加起义工作的合理性,二来是向百姓宣传如今大家身处新时代,所以绝对不能像过去那样搞造反起义这些无父无君的事情了。

朱元璋的新理论首先重塑了天命观。从前中国人的观念中都认为“有德者有天命”,所以才能统治天下万民,而无德者就失去了“天命”,自然就要被推翻了。可是朱元璋的天命观却告诉大家,上天安排皇帝(天子)来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全天下人的都应该对皇帝感恩戴德。皇帝是大家的君父,无论有道还是无道,百姓都不应该反对自己的君父。

这个新理论虽然冠冕堂皇,可是和朱元璋过去的经历明显不相符。因为他本身是元朝人,却积极投身于起义工作,将君父(元顺帝)赶到了蒙古草原。他自己干出了无父无君的事情,现在却要劝诫百姓们不得效仿,这该如何解释呢?于是,朱元璋又抛出了第二套理论。首先,朱元璋要为自己当初参加起义工作给出个合理的说法,因此他解释道:“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当初只是个普通百姓,结果却被暴兵(农民起义军)强拉入伙,不得已“误入”其中。把帮自己打江山的农民起义军将士形容为“暴兵”,朱元璋这脸翻的可真是比翻书还快。

光这样解释还不够有力,于是朱元璋又进一步说道:“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在参加起义工作的时候,天下已经大乱,群雄四起。他的江山主要是从群雄手中夺过来的,而不是从元朝手中夺过来的,所以元朝灭亡这笔账不应该算在他头上,他本人并没有反对自己的君父。

不过,话虽如此。但元顺帝最后被朱元璋派徐达率领25万大军赶出中原这件事是无论如何都抵赖不掉的。为此,朱元璋又在编写《大诰》时加入了“殿兴有福”理论。他将起义者分为“首乱”和“殿兴”两部分。首乱是带头造反起义的那批人,殿兴是像他这样中途参加起义的人。朱元璋解释说,首乱者都是忘恩负义的暴徒,他们引发战乱,造成生灵涂炭,上天会惩罚这些人,所以历史上的首乱者都没有好下场,比如秦末陈胜、吴广,隋末杨玄感,唐末裘甫等人,结局都是被杀。而殿兴者参加起义工作的时候,天下已经大乱,所以造成生灵涂炭的责任就和他们无关了。殿兴者如果能成功结束乱世,那么他就是那个受命于天的人。朱元璋提出“殿兴有福”这个理论,主要就是为了告诫百姓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站出来做第一个造反的人。可是没有第一个,哪会有后来者呢?

为了让百姓们都能安分守己,朱元璋还大肆提倡《太平广记》中宣扬“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理论,告诫大家在和平年代做一条狗都比在乱世中做人要强。这话有一定道理,战争时期造成的生灵涂炭是和平年代所无法想象的。可是朱元璋推崇这句话就有点怪怪的意思了,毕竟你自己当初选择了做乱世人,现在却要大家在任何情况下都甘心做太平犬。难不成是为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事实上,朱元璋的新理论其实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而且给予农民起义军极低的评价,但当时绝对没人敢对这些说法提出任何质疑,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元璋手上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