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一个大新闻刷屏了山东人的朋友圈——济南确认将莱芜市变为自己的下辖区,一个新的济南出现了。
重量级新闻
今年年初以来济南大动作不断,先是修通了地铁(笑),后是坐实了吞并莱芜的留言,怒刷了一波作为省会的存在感。
难产的地铁也已经产出来了
从弱势省会到人字形大省会,一度安静的济南终于大变样,外人也纷纷表示祝贺。不过具体到每一个当事人,省会变大的新闻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面对几个已经成规模的城市群
一些经济大省也在加紧直追并建设自己的中心城市
而济南合并莱芜,也必将改变山东的城市格局
济南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消化掉莱芜,将其变成自己的竞争力筹码,又如何让当地群众受惠,实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济莱隔山相望
从地理角度看,山东中部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是整个山东的脊梁,在这个省份版图的中心异军突起,撑起了整个山东的高度,也让山东拥有了不同于华北平原的多变地貌。无论是泰山还是沂蒙山,都是令人向往的山地景区,也被山东人认为是当地的灵魂所在。
正是因为山东丘陵地带的存在
华北平原分作南北两部分
而山东东部则形成在北方少见且独特的海洋文化
然而山的作用不止在于美景,更在于地理上的区隔。山地往往是两地之间的自然边界,也大致限定了一个行政区划的版图极限。莱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被重山所包围的莱芜
莱芜的地理位置相当局限,正好位于马蹄状的鲁中南山地中心,四面八方都是高耸的山地,只有西面和泰安有所联系。这个位置也是春秋时牟国的封地,然而国君的封号级别仅仅是一个子爵,是能够封国的最低级别,可见周天子对马蹄状山坳里的这个国家没有什么期待。
春秋争霸开始之后,牟国由于和泰山一线的盆地连接,是鲁国的附庸。中学课本里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是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个长勺,就在牟国,是鲁国为了不殃及自己的封地而精挑细选的战场。
作为一个山地小国
很好的充当了鲁国面对齐国时的防火墙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可想而知,牟国作为齐鲁之间的缓冲地带,一直扮演着两国争夺山东控制权时缓冲区的作用,没过过什么好日子,更别提自我扩张了。能够依附于其中一方而存在,已经是对这个山坳小国最善意的安排。
当然,在其后更加残酷的竞争中
齐国掌握了山东半岛的大部分
包括山中的莱芜地区
这似乎预示着两千年后牟国故地莱芜在行政区划上的命运。
新中国建立之后,莱芜的行政级别还是一个县,归属泰安专署管辖。后来莱芜曾在济南和泰安之间易手过,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泰安,并于1983年升为泰安下属的县级市。1992年莱芜则独立建市,但和泰安之间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见,在有中央统管,且仅按照地理属性来划分的话,莱芜和南边泰安的关系更为亲密。两地同饮大汶河水,联络的通道又比较密切,有更强的亲缘关系。当年鲁国能够率先控制牟国,也是基于同样的地理因素。
而北边的济南和莱芜之间则隔着泰山,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地缘亲密性明显不够。
泰山、鲁山、徂徕山围就了一个山间盆地
泰安在西,莱芜在东,自然亲如一家
一直到今天,济南到莱芜最直接的交通方式还是G2京沪高速的济南-莱芜段。这条路线也和此前济南公布的济莱发展轴相对应,是济南此后连接莱芜的生命线。然而两地之间到现在都还没有直达的铁路线,必须在泰安绕行,仅靠穿过泰山的公路生命线,强度明显不够。
泰安到莱芜是有铁路的,济南到莱芜还没有
而从济南本身地铁建设的时间,以及打通泰山山脉的施工难度来看,轨交连接也指望不上。虽然济莱城铁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数年内还不能发挥作用,两地缺乏强有力的连接会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难题。
济南与莱芜之间的公路穿山而过
泰安与莱芜之间则全是平地
但这并不是说济南不应吸收莱芜。现实需求存在,双方的结合只是个时间问题。
为什么是莱芜?
济南在山东的尴尬地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以GDP这个粗暴的指标来衡量,济南落后于青岛和烟台,排名山东第三,没有发挥出政治高地的优势。以影响力来衡量,被郑州和青岛这两个北方强市包夹的济南也很无奈,向东向西都缺乏足够的影响力,急需一针强心剂。
烟台表示吞了威海也能破万亿
从全国其他省会的情况来看,通过吞并周边地市拓展自身实力是常见的手段。
比如南京就控制了江北的浦口,南边的高淳溧水;杭州吞并了萧山、富阳、余杭、临安、桐庐、建德、淳安;成都新拿下了简阳;西安则代管了西咸新区,并且对旁边的咸阳有所企图;广佛一体化、昌九一体化、长株潭三角一体化、郑开一体化也都在进行中,而且成效明显,未来未尝不会把这些弱市并入省会。济南迈出向外的脚步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省会都在越变越大
但要选择一座合适的城市并不容易。来看看济南周边的几座城市就知道实际困难在哪里了(以下均为2017年数据):
从经济上看,已经向北拓展到济阳、商河一线的济南GDP7200多亿,人均GDP刚过10万。就算不跟青岛烟台比,其经济在周边地市里优势也不算大。比如东边的淄博,就以460万人口创造了4700亿GDP,人均GDP不输省会,想要以经济优势吸收这样的城市不容易。
东边的经济一个比一个强
(下图济南尚未包括新并入的莱芜)
从人口上看,济南人口不过700多万,周边的德州、聊城、泰安人口都在550万以上,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新老济南的体量旗鼓相当,不利于保证城市政策的延续性,也不利于统一管理,甚至可能形成对济南未来发展的掣肘。
周围的人口一个比一个多
(下图济南尚未包括新并入的莱芜)
滨州相对来说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其产业结构和济南的互补性比较差。由于更东边的东营是重要的产油区,滨州的的石油炼化行业相当发达,与东营、淄博的经济对接更顺畅,并入济南并无实际意义。
东北方向是紧密的石化三兄弟
(下图济南尚未包括新并入的莱芜)
看了一圈邻居地市,济南若想开启做大做强之路,莱芜是最不坏的一个选择。而对于莱芜而言,拥抱省会也是突破自身困境的最好方法。
莱芜仿佛是唯一的洼地
(下图济南尚未包括新并入的莱芜)
原莱芜市的人口仅130多万,人均GDP和泰安相当,在周边各市里是比较低的一个。不靠近油田、不位于交通要道、甚至连泰山景区都没捞到,这样的经济表现也属正常。窝在鲁中南小盆地里的莱芜仅靠自己并无资本完成破局。能够被济南纳入麾下,成为省会的后花园,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1985年的莱芜城
莱芜能为济南做什么
如今莱芜已经顺利并入济南,继续议论其合理性难免有马后炮之嫌。不如来展望一下济南和莱芜之间能够形成什么配合,共享做强省会的繁荣。
济南是泉水滋养的城市,在北方城市里独有一种南方城市的温婉韵味。但和南方温润城市的代表苏州、成都等地一样,硬气的工业反而是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在济南,以中国重汽、中油济柴、济南钢铁(现为山东钢铁集团旗下)为代表的工业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实体基础。
也是个正经工业城
而莱芜,得益于山地矿区的产地优势,也是中国著名的钢铁之乡,城市南部的钢城区是这座城市的工业支柱。在新的行政区划调整中,钢城区更是单列为济南市钢城区,和归入济南市莱芜区的整座莱芜市并列,可见其经济政治地位之高。
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
早在2008年山东钢铁集团成立的时候,济钢和莱钢就是组成集团的两大元老,集中整合山东中部的钢铁产能。可以说从这个时候起,济南和莱芜的产业整合工作已经有了眉目。而在两地合并之后,调度钢铁产能会变得更加容易,为济南的装备制造输送原材料。
莱芜钢铁博物馆
事实上,2017年,莱芜的第二产业占比达到了49%以上,如果撇去三产里的房地产因素,这个数字还会更高,莱芜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工业原材料城市。但近年来莱钢疲态尽显也是事实,莱芜需要从济南找到更多经济增长点。
莱芜市钢城区,正经钢城
只是目前,济南的制造业刚刚完成腾笼换鸟,向北迁到了济阳等辅助性县级市。而按照目前的规划,莱芜的角色又是承接汽车零部件、冶金、化工等产能,前期向北的基建投资很可能就白费了。如何衡量产业转移的经济可行性仍然是个问题。
就不要到处搬来搬去了
都来这里,共铸一锅好钢...
除了重工业以外,济南的另一大工业支柱是数字经济服务业,以浪潮为代表。而浪潮的崛起,又得益于济南在新中国早期积累的军工和电子工业背景,毕竟其前身就是山东电子设备厂。
事实上,根据今年年初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通报,济南的济南数字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已经和制造业一样,突破了3000亿元,堪称济南双雄。而借助这一优势,济南也在行政层面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有望成为一座智慧城市。这方面济南没有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那么招摇,但一直在暗暗发力。
而一套成型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开发成本不低,将其物尽其用的方法就是让管理系统的覆盖面尽可能广泛,以降低平均成本。莱芜的并入正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测试相关进展,倒逼济南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也能反哺于人民生活和产业发展。
而得到了莱芜助阵的济南,可能也能避免他们一直担心的“中间塌陷”困局,被青岛和郑州两大强邻架空。
最后再看点历史,当作后事之师吧。
历史上牟国在并入齐国之后,王室颠沛流离,不断东迁,最终被灭国。但牟国故土却成为了齐国重要的封地,建立了嬴邑,甚至吸引了孟子的定居。考虑到孟子文化品位,选择这里定居,可想而知当时当地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
“我都来了,肯定是个有文化的城”
希望此后莱芜的前景也能如此美好。
END
作者:猫斯图
制图:孙绿 / 编辑:酸奶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