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球有多少人讨厌数学?

令人紧张的数学

在上学期间,每个人都有一两门自己特别偏爱的课程:有人喜欢能够恣意奔跑的体育课,有人钟爱能够发挥自己艺术特长的音乐美术,有人为语文课上的诗词歌赋神魂颠倒,也有人深深地被有着新奇实验的物理化学所吸引。然而唯独有一门课,真正喜欢它的人可以算是是凤毛麟角,相反地,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只要一提起它就会感觉紧张、忧虑不安、甚至恐慌——没错,这门课正是你心中所想的,数学。

在北京一所课外培训机构中,老师在与前来报名的家长和学生沟通中发现,当问起学生哪门课学得不好时,有一大半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了数学,而且从他们的脸上,能够明显看出紧张和痛苦。

其实,这种对数学焦虑的现象在整个学生群体中都极为普遍。据调查,在全国的小学生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孩子会谈“数学”而色变,而在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群体中,这一比例更是有增无减。与此同时,女生对数学产生焦虑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男生,由于这种现象极为普通,甚至让人们有了一种“女生学不好理科”的错觉。这种不同寻常的焦虑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学生偏偏只是对数学感到焦虑呢?而又什么原因,使得女生的数学焦虑情况更为严重呢?

如此独特的数学

确实,数学有着极为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数学语言是一种对精确度要度极高的专业语言,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数学课本中,每一个概念、符号、公式,都有着自己精确的含义,而这些含义本身却是抽象的,如果不将数学应用到实际当中,不将它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结合,几乎没有谁能够直接说出数学的意义。

物理学的定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现实实例来验证;化学中的分子,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制造并加以观测;生物中的细胞,我们更是能够通过显微镜看个仔细。然而对于数学我们能怎样体验到它呢?比如说虚数,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在生活中更是完全用不到,只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假设出的一种数;再比如说因式分解,谁能解它本身的意义呢?那些数字和字母就呆在那里,不分解又有什么不同?这种无法与现实中的客观实在相联系,导致学生很难对数学深入理解,更谈不上兴趣了。

其次,数学还是一门对连续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可以说它从浅入深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在为下一个阶段打基础,一旦有一两节课缺课或者一两个问题没理解透,就会导致后面所有的环节出现纰漏。而其它学科则没有这个问题,比如物理学中,虽然有的学生电学学得不好,但是这毫不影响他对力学的掌握与理解;化学也是如此,有的学生有机物学的好,无机物学的差,有的学生则恰好相反,不同阶段的相互影响都不大;语文这类文科就更是如此了,只要字认得差不多,学习小学课本和学习高中课本完全没有太大区别,当然也就不存在连续性的问题了。

再次,数学的教学方式大多枯燥乏味之极。不像是理、化、生可以时不时做上一两次实验或者户外实践,也不像文体课能够活动手脚,自由发挥,数学课的课堂基本是老师拿着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学生们手中也拿着钢笔埋头苦记,一个公式配合两三道例题,试想怎么能指望学生深刻理解并将这些公式融会贯通呢?

正是由于数学这些“特点”,令它在所有学科中成为了最“不受待见”的一科,老师讲解很辛苦,学生听课很费力,作业中的题目总有不会做的,久而久之,怎能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紧张、焦躁与恐惧的情绪呢?也难怪科目如此多,却偏偏只有数学一门课能够让众多学生都感觉焦虑了。

为何数学焦虑偏爱女生

无论男女,大部分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都会对数学产生焦虑心理,然而女生中这种现象却是尤为普遍,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们都听说过,“女生理科差,男生文科差”这样的说法,偏科现象无论在哪个学校都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然而学习数学真的需要“天份”吗?

其实正是老师和家长的错误认知与不当评价导致了偏科现象日益严重。在大家的认知中,一般女生如果学习好,大多是由于“努力”,而男生如果学习好,则是由于“聪明”。当女生数学成绩下滑,并且很难提高的时候,老师和家长都会认为,是孩子“笨”,“不适合学数学”,“没有学数学的脑子”,时间一久,孩子自己也这样认为了,这种不自信导致孩子面对数学会产生更大的焦虑,从而进一步影响她的数学成绩。而对于男生,即使数学成绩比较差,老师和家长也会认为这是由于孩子“淘气”、“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只要努力,肯定没问题”……这种观念自然也会影响到孩子,给他们面对数学的信心,降低他们心中的焦虑。

故此,无论男生和女生,老师和家长都应该采取正面评价的态度,增强孩子对数学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女生对数学不再如此畏惧。

数学焦虑不可怕

数学焦虑会直接阻碍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使人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结果是数学越学越差。如果焦虑程度过高,甚至会反应到生理健康当中,比如看到数学就会恶心、头疼、烦躁不安。

然而,数学焦虑并不是只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过度焦虑阻碍了我们学习数学,但适度焦虑却也能促进我们的数学学习,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焦虑只要不超出一定范围,就完全不可怕。

那么我们要如何使焦虑成为自己学习数学的帮手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人在什么时候不会焦虑,反而会感觉舒适甚至愉快。其实愉快的感觉相对于焦虑更易于获得,比如我们在下棋获胜的时候,学会一首高难度的曲子的时候,又或者考试获得一百分的时候。可以看到,当人们自发参与到一项自己有能力解决,但是又相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当中,并且成功完成任务之后,就会进入这种愉快欣喜的状态,在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流畅体验”状态。

流畅体验状态中有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是“挑战”,其二是“技能”。如果在人们拥有较高技能的时候,重复去参与只需要低技能的低难度挑战——比如让一个高三学生不停去做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口算题,就会导致参与者感觉无趣;而让拥有低技能的人去参与高难度的挑战——比如让一个从没学过舞蹈的人去参加舞蹈比赛,便会引发参与者的焦虑。

显然,数学焦虑是由于“低技能”遭遇“高挑战”而产生的,因此,人们在提高数学技能的同时,略微降低挑战难度,使自己获得流畅体验,是缓解数学焦虑最有效的方法。这种体验并不一定是要在大型考试当中,一次作业、一个小测验,这样不断给自己创造挑战自我并获得成功的机会,缓解数学焦虑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