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天生的?还是一个复杂的表演?

也许很多人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的情绪究竟是天生的,还是经由后天学习来的?”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感受到悲伤,但别人却一点感觉都没有?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可以很容易的开怀大笑,而自己却无法做到呢?

美国的有一位心理学家Paul Ekman,对于我们的“情绪”进行研究,针对新几内亚原始部落的居民,以西方人的脸部表情进行情绪探索研究。这位学者向生活于孤立文化的当地居民,展示了西方社会中几种不同脸部表情,并询问他们认为照片中的人是在传达什么样的情绪。研究的结果显示出对于愤怒、悲伤,惊讶的表情,在这些脸部表情的判读似乎是全世界有相同的感觉,推论这可能是人类对情绪与生俱来的基本反应。

但是,心理学家克里韦利(Crivelli)对埃克曼的研究再度进行一次的调查和验证。这次的研究则选择了72名新几内亚内不同村庄的青少年(年龄范围为9至15岁),同样展示几组心理学上研究常用的照片,并要求一半的受试者把每种脸部表情对应设定的情绪,包括幸福、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饥饿。

克里韦利发现,虽然有些原住民把微笑与幸福相配对,但有些表情和情绪的组合结果却会呈现出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对于皱眉表情的对应情绪,就没有一致的认知结果,会展现出不同的解读与诠释内容。而在研究中受试者对于张大眼睛与嘴巴、神色惊恐的表情却有着相同一致的看法,在西方文化中这种表情普遍代表了恐惧,但这些来置于不同村庄的原住民却认为看起来比较像是“愤怒”。

克里韦利同样也向另一半受试者展示了相同的几组表情照片,并提出了具有“故事性”的问题。例如问他们“照片中的这些人,哪些看起来像是要打架?”来获得前因后果的推论认知,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会将倒抽一口气的惊恐神情,视为具威胁性的表现行为。

在我们的感知中,分为感觉与知觉两种境界,感觉是五官所接受的讯号,传递出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在每一个人的判读中是大致相同的。相对的,知觉则是个人主观赋予的诠释,会因为每一个人的经验而有所不同,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成长经验差异,而显现出强烈的反应或淡漠的蔑视。

当我们面对这些不同的生活经验时,确实容易在互动中所造成大大小小的冲突与纷争,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减少在这些差异衍生出来的控诉与伤害。在感情的世界里,当我们选择了一个对象,彼此的生活经验与价值不尽相同,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同理与包容,慢慢找出相处的交集与共同的舒适圈。

毕竟,有些基本特定情绪是天生存在于我们的基因里,但对于人际互动中较为错综复杂的情绪与行为反应式,是会受到彼此间文化与生活经验差异,而产生在认知上的理解不同。好的情绪管理者是一个善于表演者,知道如何传达出自己的情绪与想法,同时也懂得别人会怎样去解读自己的肢体语言,达到让人赏心悦目的情绪感知。过度的霸道迫使别人接受,或封闭不沟通的怀疑指控,都是造成关系上的伤害,破坏了我们的生活与情感世界。我们无法去给予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相同成长环境,但能够通过尊重与接纳,不去否定他人的存在价值,慢慢消弱这种M型化的知觉山谷,让彼此间建立一个和谐的相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