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药店里卖上百元一瓶的维生素C,跟2块多一瓶的维生素C,价格差之千里,效果其实差不多。两者中间,差的是智商税。
啊?我们买的贵价维生素C,竟然都是花了冤枉钱?
前段时间,听一个医生朋友说维生素C可以美白,便决定去药店买点来吃试试。
我说明来意后,店员立马从柜台后面拿出一瓶维生素C咀嚼片。“这是美国进口的,我们这里卖得最好,很多人都吃这个。”
一问价格,299元一瓶,这也太贵了!
店员见我没有掏钱买单的意思,转身又拿出了另外一款:“这XX牌维生素C是纯天然植物提取的,而且只要99元。”
“有没有几块钱一瓶的那种呀?”我问。
店员没有回答我,还是孜孜不倦地向我推荐:“那种便宜的,都是化学合成的,对身体不好,女孩子一定要吃纯天然的……”
见她喋喋不休,我只好使出撒手锏:“我就是学医的,我就要买几块钱的那种。”
闻言,她冷着脸,走到一个货架边,从最下层的地方拿出一个小瓶子。
磨了半天,我终于买到了便宜的维生素C……
便宜的姓“药”,贵的姓“保”
都是维生素C,为何贵的就备受店员推崇,便宜却被嫌弃?
“店员推荐的高价维生素C,多数是保健品,相对利润比较大。”营养科专家董毅一语道破,商家逐利,当然希望消费者买贵的。
而只卖几块钱一瓶的维生素C,多半属于药品。
属于哪种,从维生素C的外包装就能知道。瓶子上如果写着“药准字”,就是药品;写着“食健字”,那就是保健品。
如果要治病,那就得用药品维生素C;而保健品维生素C,不具有治疗的作用,是身体没什么毛病的人,作为一种营养补充剂来吃。
从生产监管上说,国家对于两者的规定也不同,药品维生素C的生产标准更加严格。
董毅指出,药品类的维生素C在上市销售前,必须通过动物或人群实验。既要证实有明显、稳定的功效,还要搞清楚毒副作用。而保健品类的维生素C,就不用。
吃到肚子里,就不分贵贱了
药店员推荐贵的维生素C时,用得最多的说辞就是:便宜的是化学合成的,而贵的是纯天然的。
这一点,董毅表示,确实没说错。贵的维生素C一般都是纯天然提取的,而便宜的可能大多数是化学合成的。
“纯天然提取”的标签,常让人高看一眼。不过,天然提取的就一定更健康吗?
有观点称,天然提取的维生素C更容易被肠胃吸收,而化学合成的药品维生素C很难吸收。最夸张的还说,吃1000瓶便宜的药品维生素C,才能赶得上吃1瓶贵价保健品维生素C的效果。
其实不然。
“胃肠并不会识别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董毅指出,在消化吸收上,不管是贵的还是便宜的维生素C,其实效果都差不多。
贵的更好吃,是因为添加剂多
肠胃对两种维生素C一视同仁,但人们的嘴巴,可能做不到。
在味道上,便宜的药品维生素C可就败下阵来了。
“药品类维生素C,生产有严格的标准限制,主要成分就是维生素C,几乎不允许混入和治病无关的添加剂。”董毅说。
由于本身成分就比较简单,又没有可以提升口感的添加剂,所以,药用的维生素C片,味道一般都不太好,酸酸的,苦苦的。
就好比炒菜的时候,什么调味料都不放,菜自然就会寡淡无味,甚至难以下咽。
而保健品的维生素C,花样可就多了。剂型有咀嚼片、泡腾片、压片糖果、口服液等等,还有各种水果口味,吃起来毫无压力,就像吃水果糖、喝饮料一样。
“口味好,是因为添加剂可能占了总成分的80%之多。”董毅介绍,比如,添加了麦芽糊精、橙味香精、二氧化硅、柠檬黄等。
说白了,保健品维生素C里面,“主角”其实不是维生素C。
药用的量太多,保健的量不够
效果差不多,贵的味道好,便宜的难吃,日常补充选哪种,就全凭个人意愿了。
不过,营养师秦玉静提醒,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维生素最好不超过1000毫克,吃药品类维生素C,可能会超量。
因此,她指出,购买的药品维生素C如果剂量超过1000毫克,就不建议长期服用,否则可能会产生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结石、血栓等疾病。
而保健品维生素C,因为各种添加剂 “喧宾夺主”,维生素C的含量又可能偏少,补充效果就会打折扣。
对此,秦玉静表示,要补充维生素C,首选还是要多吃蔬菜水果。如果平时蔬菜水果吃得少,觉得维生素C摄入实在不太够,再考虑吃维生素C制剂或者保健品进行额外补充。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