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华夏各族人民重大的传统节日,每年自进入农历腊月,欢庆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俗话云:“进了腊月的门,就闻到了过年的味。”而腊月里最重要的节日就是“腊八节”了。据清代顾禄《清嘉录》载:“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此风俗至今不衰。那么,“腊八节”起源于何时呢?
“腊八节”的由来
第一种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相传佛祖在修道时因饥饿、困顿而昏厥在了哈比尔邦尼连任附近的菩堤树下,巧逢一位牧羊女路过,就用粮、豆、干果熬粥救活了他,最终使其得道成佛,而这一天恰好为农历腊月初八,佛教界称之为“成道日”。佛祖“成道日”煮粥祭祀的活动传入中国后,腊八节吃腊八粥的节俗由此传开。
第二种与朱元璋有关。据说朱元璋年少时家里十分穷,经常食不果腹,一年寒冬腊月初八,饿得头昏眼花的朱元璋挖到一个老鼠洞,从里面掏出杂粮、豆类及各种干果。于是,他将这些东西放进锅里一起炖,然后饱餐一顿。谁知这种粥美妙无比,让朱元璋终身难忘,就是在称帝后也要在每年腊月初八这日让御膳房上此粥。朱元璋这样做,除了真的喜欢喝腊八粥外,还暗含借以明志之意,并逐渐成为宫中定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之后这一宫廷节俗逐渐演化为民间节俗。
实际上,以上两种说法都让人感觉这是一种附会,因此要真正了解“腊八节”的来历,还得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习俗说起。
虽然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但是诸文化元素的根在于农耕文化。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农业成为整个民族生存的基础,于是农业文明的创造者即为国家主体--农民。正是这些务农的老百姓在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的基础上,慢慢形成并延续下内涵深厚的中华文明。
古代“腊”、“蜡”、“猎”实为一字,冬天人们用狩猎捕获的禽兽作“牺牲”(供品),举行火祭,认为这样可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就是“腊(猎)祭”。如商朝时期,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尤其以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据《礼记·郊特牲》载:“伊者氏(神农)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 索婆之也。”
从先秦时起,都将“腊祭之日”作为盛大的节日。秦朝,开始将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不过,“腊祭之日”的时间不肯定,有时在月初,有时在月底。直到汉朝,不仅将“腊祭之日”为“腊日”,还将“腊日”定于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据《史记·秦本纪》载:“惠文君十二月初腊。”
节气习俗
除了祭神祭祖外,“腊八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喝“腊八粥”。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值隆冬时期,天气寒冷,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美味可口还寓意吉祥。不过,直到宋代,才出现“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到了“腊八”这天,朝廷、官府、寺院以及老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做好后要先祭祀祖先,然后再馈赠亲朋好友,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腊八粥吃不完,是个好兆头,即年年有余。假如施粥给穷苦人吃,更是为自己积德行善。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也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至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每逢腊月初八,院内的大铜锅在喇嘛僧人诵经的同时熬粥。据文献记载,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这天,民间老百姓先祭祖,之后全家人一起喝腊八粥。
而对腊八粥“成分”记载得更详细的,要算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了:“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红米、小米、菱角米、 栗子、红仁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 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实际上,在农业社会,农民的主食就是谷物,其主要供给热能的碳水化合物,增强人们的体质,而寒冬尤为突出。
“腊八节”还要“腊鼓驱疫”,就是由众人戴上面具扮成金刚力士等击鼓呼噪,以逐除厉鬼和疫病。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腊月腊祭”和“腊鼓驱疫”的风俗逐渐消失,演变为以腊日食“腊八粥”和年末举行的综合性祭祀的风俗,一直至今。
此外,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铜盆舀水结冰,等腊八节那天脱盆冰砣,并将冰敲成碎块吃。据说这天的冰十分神奇,吃了它之后一年内肚子不会疼。
有关诗词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写有一首《大腊》:“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对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进行了描写,让后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节日的隆重。
北齐时期,魏收写有《腊节》一诗:“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大意是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
而诗圣杜甫的《腊日》则多了一份惆怅。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原来,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他又因皇帝对他有恩,感觉不能就这样随随便便离开。
宋代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乡村“腊八节”图。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到了清代,李福的《腊八粥》一诗则详尽地为我们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
道光皇帝也作了一首《腊八粥》,诗云:“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诗人夏仁虎的《腊八》,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腊八节”这天,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皇帝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
“腊八节”,人们就开始张罗置办年货,是春节即将来临的第一声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