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输液一样把一斤50度白酒进人的血管里,结果会怎样?


这个问题看似无厘头,但是,由于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已经获得了很好地研究,使用已知的参数,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完整的推演。

白酒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白酒。

白酒属于蒸馏酒,是利用酒精(78℃)与水(100℃)沸点的温差,将发酵产生的原酿液进行加热蒸馏,获得酒精浓度高于原酿液的溶液。然后再经过再经勾兑调制而成的酒饮料。这也是白酒也被称烧酒的原因。

由此可见,白酒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分和酒精。其中,酒精占总体积的百分比(体积/体积%)称为酒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酒的酒精度数。

在国内,白酒品牌众多,酒度数也存在很大差异,一般介于从38°到56°不等。

除了水和酒精,白酒还含有少量原酿液中的可挥发物质,以及勾兑调制过程中添加的调味品等化学成分。

因此,白酒虽说很“白”,成分也很复杂,而且难以确定。

对白酒有了基本认识,再回到主题:像输液一样把一斤白酒进人的血管里,会发生什么?

输液部位血管刺激疼痛

酒精是一种伤害性物质,可以激活俗称辣椒素受体的TRPV1受体。该受体分布于伤害性感觉神经末梢,激活可以产生疼痛和热等感觉,这也是辣椒为什么会让人感觉火辣辣的疼的原理。同理,这也是酒精让人感觉辣和温暖的原因,因而也会刺激血管产生刺痛感。

很多输过液的人都有过这种感受,尤其是因为拉肚子输添加了氯化钾的液体时。

但是,这点疼痛,相对于后面的反应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输液反应

我们知道,生物体都具有极其强烈的排他性,外源性大分子物质进入人体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敌人,对其发动战争。

其中,有的物质会刺激产生发热反应,称为致热源。  白酒中肯定不乏致热源物质,极有可能激发高热反应,包括体温急剧身高升高和寒颤。

有的物质会激发过敏反应,严重的可以导致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有的物质也可能会引发血细胞破裂,引发所谓溶血反应。

还有的物质有可能触发血液内负责凝血的物质和血小板的凝集,发生广泛性血管内凝血,以及继发的对抗这种凝血的纤维溶解系统亢进导致难以止血的出血(前段时间云南白药牙膏中添加的止血药就是针对这种出血的)。

以上反应,除了高热不会导致实质性伤害,其他都会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严重危害甚至死亡。

这样,往血管里直接输白酒,可能还没等酒精发挥效应,人就可能已经死了。

为了“排除”输液反应对后面结果的“干扰”,我们不妨对问题进行修正:改成输纯酒精和纯水配置的酒精溶液。

为了便于计算,我们设定为酒精度数为50度的酒精溶液。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把一斤50度纯酒精溶液输进人的血管里,会发生什么?

假定一斤50度纯酒精溶液被“瞬时”输入血管,会发生什么?

由于酒精具有极其良好的水溶性,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因此,酒精进入血管后,会很快随血液循环均匀分布到人体的体液中,哪里有水哪里就有酒精。

为了体现一斤50度纯酒精溶液中酒精最大的急性效应,我们先假设一种“理想状态”,就是使用一种超级输液泵完成“瞬时”输入。

       这样,进入血管的酒精只分布于血液中,不会进入其他体液。

一斤50度纯酒精溶液,含有250毫升,即200克纯酒精。

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假设血液容量为5000毫升,其中水分为4000毫升。

那么,血液中酒精浓度(BAC)就可以在瞬时达到最高峰,为5000毫克/100毫升,写成另一种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5%。

我们知道,我国酒驾的BAC标准是达到或超过0.02%,醉驾标准是0.08%。

这就意味着,200克纯酒精瞬时进入血液,BAC最高可以达到醉驾标准的62.5倍。

我们还知道,当BAC达到0.25~0.3%,人就可以失去意识;超过0.32%就有可能出现呼吸抑制,超过0.36~0.40%,呼吸中枢就会被完全抑制,发生死亡。

在瑞典和芬兰进行的研究中,1000多名醉驾车祸死亡者中平均BAC是0.36%。

以此为标准,5%的BAC可以让人死12~14次。

换另一种说法,就是只需要瞬时输入一个标准杯(14克)的纯酒精,BAC就可以达到呼吸抑制可致死的0.36%的水平。

当然,将200克酒精“瞬时”全部注射进入血液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酒精进入血液后会很快均匀分布到全身体液中。

这就是下面介绍的:

200克酒精像平常输液一样输进人的血液,会发生什么?


以临床上日常静脉输液速度,500毫升液体大概需要60到90分钟,我们假定60分钟输完。

200克酒精在60分钟全部输入体内,输注完毕BAC也就达到高峰。

这跟空腹喝酒经过胃肠吸收达到BAC高峰的时间很接近。


但是,两种途径所不同的是,静脉途径,生物利用度为100%,就是酒精全部进入血液,并被输送到全身。

而口服途径,酒精在胃内停留期间,胃内乙醇脱氢酶就开始进行分解(虽然量很小),胃排空速度越慢,分解的越多。

经过胃肠道(吸收率接近100%,其中80%在小肠吸收)吸收后,酒精经过门静脉输送到肝脏。负责身体分解酒精的酶主要在肝脏,在经过肝脏期间,部分酒精又被分解。

最终进入全身体液分布的酒精量与口服的酒精量的比值,被称为生物利用度。

口服酒精经以上两个环节的破坏,最终进入全身的量会有所减少,这被称为“首过效应”。

就是说,口服途径酒精的生物利用度小于100%。而且,由于吸收特别是胃排空需要时间,可以达到的BAC高峰时间会在60~90分钟(空腹状态下)之间,高峰值远低于静脉注射。下图所示就是空腹状态下喝酒后,BAC的变化曲线。

这样,经静脉缓慢输注,200克酒精将不像上述瞬时输注的“理想状态”般全部分布在血液,而是均匀分布到全身体液。

以体重为70公斤的不胖的成年男性(脂肪少,分布容积更大),酒精克分布体液总容积为42000毫升。

那么,假设不考虑60分钟内分解代谢的损失(每小时仅有0.01%),BAC峰值可以达到0.476%,是醉驾水平的5.95倍,远超过酒精中毒呼吸抑制可致死的0.36~0.4%。

换个算法,如果以常速向血液内输入酒精,只需要输入约151~168克酒精,BAC就可达到可致死的0.36~0.40%水平。

即使考虑到60分钟减少的0.01%,常规输液速度输入200克纯酒精,BAC也会超过0.45%,可以“确保”醉死任何一个人。

至此,问题的答案揭晓:像输液一样把一斤50度白酒进人的血管里,结局只有一个,就是死亡。

但是,死法可以不止一个。

酒,原来是这么多毒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至少了解到,酒原来是这么毒。

日常喝酒,很多人觉得自己的酒量很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在几个小时内慢慢喝,这减缓了酒精进入体内的速度,平滑了BAC 的峰值数值。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酒从胃进入小肠的时间。

延长这个时间最有效的措施是避免空腹喝酒。

下图显示了空腹和进食后喝酒血液BAC变化的情况:


       可见,与空腹相比u,进食后喝酒可以显著降低BAC的最大值——就是不容易醉,同时延缓达到BAC峰值的时间——即醉的慢。

但是,无论怎么喝,喝下去的酒都几乎会100%被吸收,对于远期健康的危害却是一样的。

因此,酒,能不喝还是不喝吧。

春节,又一个喝酒季将至,尤其应该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