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在京的官员们都怎么样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在绝望中登上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当时明朝在京的官员共有三千余人,那么当皇帝殉国后,这些京官们都怎么样了呢?

对历史比较熟悉的读者可能会知道,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在崖山海战兵败后,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之后大批南宋军民也跟随着跳入海中殉国。那么崇祯皇帝自缢后,明朝在京的官员们是否也会做出如此悲壮的举动呢?答案是有。诸臣们惊闻皇帝的死讯后,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等二十多名官员选择了阖家殉国。但这些杀身成仁的大臣人数却不足所有京官的百分之一。其余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另一条路:归附大顺政权(李自成建立的政权)。

明末史学家谈迁在他的著作《国榷》中用八个字形容当时的情景是:“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在京的明朝官员们争先恐后前往大顺政权相关部门报道,请求被录用。少詹事项煜甚至这样说道:“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把自己的变节行径跟一代名相管仲、魏征去做对比,真是文化人无耻起来,就没有流氓什么事了。不过,当时如项煜这样恬不知耻的京官却是比比皆是。考功司郎中刘廷在见到大顺丞相牛金星时,请求对方录用。牛金星说道:“公老矣,须白了。”刘廷急忙说道:“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牛金星被这马屁拍得挺舒服,于是勉强将其录用了。

如果说项煜、刘廷等人都属于中层京官,受到的皇恩较少,所以翻脸比翻书还快。那么高层官员又是什么样一种情况呢?答案是半斤八两。内阁首辅大学士魏藻德五体投地跪迎李自成进入皇宫,李自成听说大学士范景文阖家殉国,于是就轻蔑地问魏藻德为什么不殉节,魏藻德却无耻地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大顺军围攻北京的时候,主动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入京。后来李自成被清军打败,张缙彦又逃到了南京加入南明朝廷中,并谎称自己一直在北方召集义军,搞不清事情来龙去脉的南明朝廷册封张缙彦总督河北、山西、河南三省军务,这个把崇祯皇帝坑惨了的兵部尚书摇身一变又成了南明的封疆大吏。

当然,也有少数京官假意变节,一找到机会就偷偷逃出了京城。但大部分都是真心实意地打算跟随李自成开创新事业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明朝灭亡,大顺兴起,这不过是历史上已演绎过很多次的改朝换代而已,既然他们赶上了这个时代,考虑到自身利益,自然就要选择顺应历史潮流。

北京官员集体变节的消息传到了南京后,官绅们个个义愤填膺,但却没几个人提出如何光复江山,为先帝报仇的办法,反而为了争夺在新朝廷中的地位,不惜将同僚置之死地。南明大学士史可法一心报国却苦于孤掌难鸣,他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写道:“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明朝末期以及南明政权之所以不堪一击,从当时这些精英统治阶层的选择中就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谈迁《国榷》、彭孙贻《平寇志》、史可法《史忠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