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乐观看待2019年车市,汽车产品或将呈现6个特征

伴随着各大车企公布2018全年销量,车市终于走过了2018年。过去的已过去,现在该是思考并布局新年的时候。

01

2018年真有这么冷?2019年汽车市场将如何?

回首2018年,车市沉浸在一片“低迷、寒冬”的舆论中。可事实上,从销量数据看,车市也不过是从以往的较高增速逐步变为今年逐月的缓增长及全年的微降,国内汽车市场的总容量较之去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1-11月份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2107.7万辆,同比下滑2.5%<全年数据暂未出,可参考>)。只是,这种改变对市场产生的连锁反应倒是激烈,所以更感觉冷。比如,某些品牌难过了,经销商库存积压了……

而有此现象的原因,与国内汽车市场十余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有关系,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习惯了按增长的状态运作。但基于国内汽车市场已有的容量规模、宏观大环境分析,国内汽车市场再出现较高增长将不会容易。

不否认,国内汽车市场的千人保有量较之发达汽车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内汽车市场千人保有量约为140辆左右,同期美国市场为800辆左右、日本市场为近600辆)。但这只代表国内汽车市场消费需求有潜力可挖,国内目前没有车的消费者是否需要或有能力买汽车是未知数,而这与宏观大环境有关。

去年12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环比继续回落。这显示近期国内居民消费能力仍有波动。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必然会继续受消费需求的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经历2018年的回调,国内车市也得到盘整,形成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的基础,产业链上下游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从追求容量规模向追求质量、结构调整转变。而如果宏观大环境向好(在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之下,这是民心所向之事),加上2018年的市场容量基数略回调,2019年车市在销量增速上的表现将大概率好看于2018年。

02

2019年汽车产品将有哪些特征?

汽车产品的特征与市场走势有关,比如通过推出新的品类、造型风格的车型,挖掘新细分市场机会以实现销量增长。由此思路衍生出的产品特征,或许是跨界。

自2018年底陆续亮相的跨界类SUV就有不少,如长安CS85、吉利FY11、WEY P8 GT、斯柯达柯迪亚克GT等。这些车型均以跨界的风格意图在降温的SUV市场用新的姿态形成增量。从产品策略上看,既然要打破市场僵局,基于差异化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想法总体就是正确的。

除了造型上的改变,精品化也将是2019年的产品特征之一,这适用于各品类产品。可能有此特征的原因有三:其一、近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波动不假,但同时消费需求升级一直存在,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正追求从有到好,在2018年突出的表现为豪车消费增多(市场份额接近9%、增速保持两位数);其二、成长于汽车普及时代的年轻消费群体逐步成为购车主力,其对于汽车的要求更多、更精细;其三、存量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引导产品力的提升。

此外,汽车智能化、新能源在2019年也将出现新的特征。

在智能化方面,目前以智能驾驶为主的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型将越来越多,L4级自动驾驶也将出现,个别领先的品牌将逐步落地限定场景和区域下的自动驾驶商用,而多地开展的路试将为2020年大规模实现L4级自动驾驶做准备。总体来说,会越来越高级;但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应用的首要条件是提高交通安全,其次才是提升便利和舒适性。

智能互联(车载互联系统)的商用早于智能驾驶,功能从起初的导航、多媒体、资讯,通过引入服务逐步打通汽车生活,如阿里和上汽联合推出的斑马智能系统、腾讯车联等。目前,智能互联产品的硬件已经历多次升级,大多已能支持OTA,同时功能架构基本成型;故2019年智能互联的关键或将不再是硬件,而是能为消费者带来直接体验的服务,如加油、停车、保养、社交(如微信)等,这将正式考验车企或智能互联系统提供商的资源整合能力。另外,5G可能在2019年为智能互联带来变数。

智能交互一直是智能驾驶、智能互联的“粘合剂”,本应该用来提升用户的体验、帮助用户体验。但在过去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更大更多的屏、疲劳监测、手势控制、脸部识别等,让智能交互似乎多处于讲噱头的层面。此外,在2018年行业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沉浸式体验,强调参与体验感,又让人觉得高大上……。它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或许在2019年智能交互还将迷茫。

2018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如愿突破100万辆,值得庆贺。可充电便利性仍是待解之题,且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2019年新能源补贴会再退坡,车企自行调整新能源车价格或提升产品力可能势在必行。目前,已有车企开始拉低纯电动车的价格,比如日前上市的零跑S01,综合补贴后车价10.99万元起(NEDC续航里程300/380km)。

此前,纯电动几乎成为新能源产业的主流技术路线,可到了2018年底,风向似乎有变。除了继续发展纯电动车外,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开始被提倡。这是两条差别较大的技术路线,如何选择或将对构建新能源产业链有所影响。然而,在新事物发展之初,允许多条路线并存也能降低风险,似乎无可厚非。

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势之下,2019年的新能源车市场销量还会有突破。不过,在市场与电池成本的逼迫下,车企2019年在新能源领域的日子或许也不会太如意。

写在最后:或许,2019年还有一些其他的变化,比如重压之下的零售体系会否就此改变,新零售能否登堂入室,也是值得思考的话题……不过,想得多,也不如做得多,撸起袖子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