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哪种方法来进行测谎是最有效的?

首先了解一下说谎的认知神经机制

我们都知道,说谎是一件很费力的“活动”——你需要思考如何说谎、需要猜测别人的反应、需要抑制自己的道德感…….这意味着说谎的过程需要消耗很多的认知资源,这个过程是凭空产生的——大脑是人进行思考的“物质”基础,认知活动是大脑的活动,这也说明说谎的可监控性和测量性。

2003年,国外学者Izzetoglu等人(2003)首次将fNIR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技术引入到测谎研究中,结果发现说谎引起了被试大脑前额叶皮层有更大程度的激活,但是人的认知功能是复杂,所以在后来的研究在也发现了,相对于诚实行为,人在说谎时会额外增强额下回、额中回、额上回和额眶回(orbitofrontal area)等大脑前额叶皮层相关脑区的活动,


这正如上面所说,因为说谎在消耗更多认知资源的同时,还可能会导致一些相应的心跳加速、慌张、后悔、内疚等等情绪和身体反应,所以相对于被认为是“基线式反应”的诚实行为,说谎很大程度上会引起更加复杂的认知和反应过程。

因此,说谎很可能与奖赏机制认知过程相关,例如欺骗成功(成功=奖励)时比欺骗失败时的大脑右侧额上回和左侧额中回等与奖赏机制有关的脑区激活程度要大(丁晓攀, 2012)。

这一点可以在一些针对儿童说谎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结果中得到验证,儿童在通过诚实获得奖励和通过说谎获得奖励时大脑激活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同于成年人,因为年龄较小,这些儿童的道德和自我评价等等认知水平的发展还没有成熟,他们很可能分不清“诚实获得”和“说谎获得”的奖励二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在这种说谎条件下神经信号变化没有像成人一样出现差异,这个结论也得到了后续的研究的证实,胡志善(2015)在一些针对幼儿园的儿童的说谎行为研究中发现,“儿童和成人说谎时脑激活模式不同,儿童说谎者时只激活前运动区皮层,而成人的却激活了大脑前额叶皮层和颞顶联合区”,所以,小孩子因为心智发展还没有成熟,他们对于说谎行为不一会跟成年人一样表现那么多的认知活动和行为反应——或者说,缺少对于道德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需要成年人的指导。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说谎获得也能奖励就存在了一种侥幸的心理——他们通过破坏社会道德规范(说谎),以付出更少的代价或抛弃对道德的背负感而获得好处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这种“开心”的背后机制就是大脑皮层的某些脑区的激活水平较高,当通过说谎获得好处时,这种愉悦感是最先出现的,而由生活道德认知带来内疚感、自备(尤其是说谎却没有获得好处时)则是“后发”的。

测谎的准确性

如果说谎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存在一个可以被测量的脑区活动过程,那么使用诸如fNIRS这种技术进行测谎是否准确?


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通过使用向量机(supportvector machines, SVM)和线性判别(linear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等算法从fNIRS信号中提取括犯罪知识测试范式这种经典谎范式中说谎和说真话时的执行功能的信号特征,对说谎反应和说真话反应进行区分,

2008年, Tian, Dobbs, Carmen, Kozel和Liu (2008)甚至将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总血红蛋白三种指标结合起来,测谎的正确区分率一度达到91%;

而在2018年的最新研究中,Lin等人(2018)将ERP和fNIRS的信号结合起来分析发现,正确识别谎言的准确性从单个方法的85% (ERP,事件相关电位)和84% (fNIR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提高到了94%,而这94%的准确率也说明了这些技术测谎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远比市场上的那些测心跳、血压、脉搏的测谎仪准确得多。

虽然通过上面的技术方法进行测谎的准确率是惊人的——用这种实验研究式的方法是用来测谎似乎是最有效的,但似乎也是最不可能,要么是成本太高,要么是程序太复杂——除非能根据这些原理和研究结果制作成便携的测谎仪。

而且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来说,用这么大的“工程量”来进行测谎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知道和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察言观色”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通过解读“微表情”来进行破解谎言——在2009年播出的美剧《别对我说谎》中主人公Dr. Cal Lightman所采用的就是这种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微表情、微动作)的进行观察测谎方法,这种这部电视剧中,这种方法看起来是神乎其神,一眼看破别人说谎时的心理看起来很酷炫,但实际上,跟察言观色一样,这种测谎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准确性取决于进行跟察言观的人的个人解读能力和被观察对象的个人表现。

例如,当一个人说谎成性或者心理素质较强的时候,除了一些认知活动,他们说谎时情绪反应就会很小——面不改色、轻松自如,就跟说真话时的反应一模一样(尤其是缺少同理心一些反社会的精神病态患者更是如此,或者一个出色的演员也可以做到这样),他们甚至都可以自己骗自己了,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对他们的微表情和微动作进行解读,但并不是无法解读,只是这种情况下破解谎言就十分考验个人的解读能力和经验了。


参考文献:

白学军,章鹏,张琪涵,宋璐,杨宇. (2019).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说谎研究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 27(1), 16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