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学子们金榜题名后能当什么官?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途径。而对于广大学子们来说,在科举考试上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则是获得官职的唯一正当途径。以其他方式获得官职(如捐纳),其含金量要远低于科举出身的官员。那么,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后能当什么官呢?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朝时期,已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制度,因此本文就以明朝为例。

所谓“金榜题名”就是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在殿试中录取的学子分三甲,分别是:一甲赐进士及第,共三名,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就正式成为享受许多特权和豁免权的官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高中状元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一定能马上成为大官,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按照惯例,状元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的官职,主要职责是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榜眼、探花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的官职,主要负责文献编修工作。不过,别看状元、榜眼、探花刚开始担任的职务不高且工作性质似乎也无关国计民生,但这却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位。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就是希望状元、榜眼、探花能通过在翰林院的工作迅速提升行政经验、了解本朝历史、皇帝言行,为他们日后委以重任打下基础。因此,状元、榜眼、探花虽然一开始只是从六品和正七品的小官,但他们在翰林院工作几年后往往可以青云直上,很多人最后升至大学士的显赫地位。

除了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外,许多金榜题名的进士也会被派遣至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衙门实习政事,名曰:观政进士。其中,文采最出众的进士会被派到翰林院观政,名曰:庶吉士。从明英宗开始,明朝有这样一个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人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

进士在各衙门观政时间一般是三年,当实习时间结束后,他们中的最优秀者会得到翰林院的正式任命,其他人则会分到中央政府的各个机构。

此外,也有一些进士在金榜题名后会被吏部直接授予为六品或七品的官职,但他们晋升为高官的机会往往没有那么多。

进士在得到实职后,任期为三年,一般还可以续任两届,全部任期为九年。官员在任职期间要受到上司的考核评定,评定等级分为优秀、普通、差。都察院会对评定结果作出核对,然后将这些考核结果提交到吏部。九年之后,官员需回吏部报道。吏部的文档中记录着每一位官员的任职履历和政绩考核记录,这些记录将决定一名官员的前程。考核评定为优秀者将有资格得到提升,普通者一般能继续留任,考核评定为差的官员则会受到降级处罚。

此外,所有官员还要受到都察院御史不定期的考察。御史们可以作出自己独立的人事平定,如果一名官员被御史发现胡作非为,御史有权直接向皇帝弹劾该官员,而不论其品级有多高。相反,如果御史发现一名官员兢兢业业工作却没有受到重视,也可以直接向朝廷特别举荐,从而使这名官员意外得到提升或奖励。不过,这种举荐存在着连带责任。如果受到举荐的官员在得到提升后却被发现存在胡作非为或是玩忽职守的情况,那么保举人也会受到惩罚,所以举荐官员一般都是慎之又慎。

因此,金榜题名成为进士后,品学兼优者进入翰林院,他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得到晋升。被派遣到各个衙门的进士起步自然比不上进入翰林院的进士,但如果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出色,也有可能后来者居上。学历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但并不能决定决定一个人的终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同样一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代中国的监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