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哪些性别不平等问题?

说到中小学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性别平等。

一:性别平等的内涵

关于性别平等的内涵这个概念,虽然有很多种定义,但是性别平等基本上指不同性别的人群在人格尊严、价值、权利、责任和机会等等方面上的平等,不管在哪里,例如在社会中、在家庭中、在学校中等,不同性别的个体都拥有平等、公平的待遇。

性别平等不是指绝对的平等,并没有要求男生能做到的女生也一定得做到,性别的平等是考虑性别差异的平等并尊重性别差异的平等,同时性别平等不意味着因为性别差异而给予弱势的一方过多的特权,但是会考虑公平而给予能达到平等的权利。

性别平等不仅只是要求制度上、法律上的平等,还要求在观念上的平等。所以即使制度上、法律上规定了性别平等,也不代表了不同性别间实现了平等,实现性别平等应该保持观念和行为的一致,因为对于存在性别偏歧见的人来说,制度上和法律上的规定只不过是表面的要求而已。

说起男女平等,即使人权的概念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权”的内容却并不包括女权,例如法国1789年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人权”(rights of man)的含义只是男人(man)的权利(杜洁,2001),而在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也不过只有100年的历史(1918年2月6,年满30岁且拥有财产权的英国女性被赋予选举权,1928年,英国21岁以上女性才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而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中国,也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遵守着“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内外有别”“红颜祸水”“重男轻女”等等观念,虽然这些观念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逐渐被性别平等与相互尊重的观念取代,但是并没有彻底消失,最大的证据就是社会中胎儿性别鉴定导致的“男女比例失调”——“生男传宗接代”的这种传统观念会使一些家庭在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后选择将女胎打掉(虽然禁止鉴别胎儿性别,但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居多)。

图片来源:《2018年中国人口男女比例现状及男女人口比例失衡发展趋势分析》

所以大部分男性(因为教育局中的领导或者社会中具有决定权的大部分都是男性)并没有意识到中小学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是个“问题”,因为这个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存在各自的刻板印象——“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工作,女人看孩子”......导致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个细微的问题的存在,忽视了女性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忽视了女性也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从而在无形中导致了学校中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中对性别角色存在各种偏见和刻板印象。


因此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它要求平等地对待所有男女青少年儿童,让他们受同样的教育,或者说在教育资源配置和受关注等方面实现平等,衡量这种平等的标准可以定位在“让人人都受到平等的、良好的、和谐的教育”(肖蕾,2007)

关于性别平等方面的工作和活动,大体上可以包括社会上的、家庭中的、学校里的,在本文中主要讨论学校里的的性别平等的工作和活动。

二:教育中的不平等

学生在学校接触的最多的书本就是作为教材了,所以如果教材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的观念内容,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实际上,教材中的确存在性别不平等内容——教材中男性文化占主导,重男轻女的现象严重。教材中的内容强调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职责,否认她们在公共生活中做出的贡献,教材中呈现出的观点把女性作为辅助角色单一地定位于家庭生活中,把男性作为重要角色定位于公共生活中,合法化了女性处于弱势的地位,强化了两性间的不平等。(江雪微,2013)具体体现在教材内容中男性角色数量比女生多、男生职业方向比女生多,男生作为主角的次数比女生多等不同方面的差异。

但性别不平等不仅仅出现在教材内容,也会出现在其他的方面中,例如数理化上对女生的偏见——女生学不好数理化,例如虽然学校里女老师比较多,但领导层男性占多数......但本文以语文教材为例来详细分析教材中的性别不平等内容。

1.作者性别

语文教材选文所选男性作家比重 要远远多于女性。例如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六册语文教材总共选文为 169 篇,涉及作者 170 位,其中137 位为男性单独作者,占选文作家总数的 80.59%;女性单独作者仅有 17 位,占总数的 10.00%;另有集体作者 16 位,占 9.41%。山东人民出版社(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五册共涉选文 101 篇,其中女作家 5 位,约占 5%。(王航,2014)

一篇文章代表了一个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个人感情等等,而语文教材选文的男女作者比例严重失衡,导致男性占据了主要话语权,女性的声音则是微弱的,同时对于女生来说,女性作者的弱势地位可能会使女生失去学习榜样,减少女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女性作者不如男性作者的刻板印象。(王航,2014)教材中人物角色和角色身份在多数语文教材中人物角色以男性居多,且以男性作为主角的比例也远多于女性。


2.角色性别

例如在鄂教版小学语文全套教科书中,一共有个375标题,其中与人物性别,如名字及称谓代表性别的词语等有关共79个,有明确性别的共46个,其中男性标题38个,占82.61%,女性标题8个,占19.39%。对教科书中的两性人物按成人和儿童两个维度分类,成人一共出现202位,成年男性136位,占67.33%;成年女性66位,占32.67%。儿童一共出现89位,男童52位,占58.43%,女童37位,占41.57%。其中教科书课文共281篇,故事性课文成人主角71位,男性主角59位,占83.10%;女性主角12位,占16.9%。儿童主角56位,男性主角37位,占66.07%;女童主角19位,占33.93%(王航,2014)。在这方面,教材内容体现出了比较严重的性别偏见,女性角色不但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少,而且主要还是作为配角出现的,这样使女性处于劣势地位、强调男性角色的教材编排选角会对学生产生性别偏见,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这些真实的数据也说明女性已经被排挤到了教科书的边缘,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

3.性别角色

而且,另一方面,女性在教材出现角色身份主要集中在家庭领域,例如煮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的母亲(“慈母贤妻”),学会做家务的小女孩;在社会领域中的女性主要是劳苦大众,例如既要去工作,回家又要辛苦做家务的母亲,或者是次要职位,例如秘书、普通职员、保姆;虽然也有花木兰、女娲、刘胡兰这样的重要主角,但是十分少。男性的角色集中于社会生活中,他们在社会领域中的身份类型达 20 多种,大约有 50 位,几乎是女性在社会领域角色数量的五倍。(江雪微,2013),而且主要是作为社会的重要角色,例如成功的商人、伟大的作家、英雄、领导、行业的典范任务。所以可以明显的看出,教材中存在严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强调女性主要职责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公共生活中则是担任不重要的角色,强调男性在社会领域中的主要地位,这同时相当于给女性角色增加了更多的义务,即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而男性只需要工作就可以。

4.人物角色性格关键词

另一种性别刻板印象体现在教材中和性别角色一起出现的关键词中,女性主角的性格大多善良、温柔、美丽、顺从等等,例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善良、孝道、坚贞不渝,《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体弱多病、美貌多情、知书达理、有教养、谨慎小心、多愁善感(江雪微,2013),男性主角大多有勇有谋且坚强独立,例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坚忍不拔、贫贱不移。描写女性和男性的词汇表现了男女的对立,教材中的男性就应是勇敢的,而女性就应该是温柔的,这是教科书传递给我们的性别刻板印象。(江雪微,2013)因为性别虽然有他们一些天生的气质,但是性别之间并没有特有、固定的性格,例如男生也可以是温柔的、懦弱的,女生也可以是有勇有谋且坚强独立的。

三:学习成就中的弱势群体——女生

另一方面,男女不平等、性别不平等虽然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都是指对女性不平等,实际上现在却出现所谓的“男孩危机”——女生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上超越了男生,从十年前开始,普通高校招生的女生数量就已经多过男生,例如过去十几年中重庆16个高考“状元”有13个是女生,北京21个“状元”15个是女生,在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比男生多33万人,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在2015年的报道,在一份学生体质测试中显示,高一年级体测不及格率男生31.8%,女生4.3%;高二年级不及格率男生29.6%,女生5.6%;高三年级不及格率男生37.0%,女生16.7%;在学校中,班干部大部分都是女生;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了解到,每年,美国8所藤校在中国大陆总计招收150名左右的学生,其中女孩约在100人左右,而男孩却往往不足50人——“女生学业成绩优秀、升学率高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普遍现象”。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调查投票“你认为“男孩危机”存在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在以往的数据中显示,男生的学习障碍、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等各种障碍中存在的问题均多于女生,而在小学阶段中,男孩的生理发育总体落后于女孩,导致男孩的学习和行为控制能力上可能不如女孩子(自身学习能力上的不对等),这就使他们在学习上容易出现分心、好动、调皮等等现象从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也有可能是一些“重男轻女”父母过于溺爱男孩子,导致一些男孩子娇生惯养,缺失学习动力和行为控制力。

但,无法否认的是,女孩子的个人努力、勤奋学习、自信心和对目标的追求等等这些积极因素也是她们在学习和表现上有这么出色表现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这不能说明女孩子在学习方面上取得出色的成就是导致“男孩危机”原因,因为也有男孩子他们的个人心理因素问题,当然也因为社会中男女平等意识的提高,女性得到很多的价值肯定和支持。

现在,在说到性别中的教育平等时,就不仅仅是需要考虑到上面提到过的对女性的不平等,因为在男女各自的条件不对等情况下,再以同样的标准,就会出现对男生的不平等,不利男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以后的个人成就的发展。

另一方面,“女权”不等于“强权”,也不等于道德绑架,并不需要对女生特别对待、特别关注,解决中小学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也需要考虑到男生的利益。

另外,在现代,性别平等并不只是指普通的男女性别的平等,还可能包括变性人、中性人不同性别认同人群的平等。所以,教育的性别平等也同样应该考虑到LGBTQ +(性少数群体,也叫彩虹族群——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酷儿、间性人、无性恋以及以上未提及的其他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人的总称)。


参考文献:

肖蕾,从性别平等的视角看师生互动,2007

江雪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问题探析,2013

王航,语文教学中的性别平等教育研究,2014

曹书阳,性别平等教育在台湾,中国体育,2008.2

刘静,70年代以来西方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7.3

陆海棠,透视学校教育话语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

袁贵仁,保障女性平等受教育权,人民日报,2015.10

杜洁.妇女运动与人权:《人权》, 2001年00期

遇言不止,男孩危机,为什么男孩上名校比女孩更难?

张立辉,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