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上午,随着一声巨响,北京交通大学校内的一处实验室顿时一片狼藉,等到众人发现这是发生了爆炸的时候,已经有三名学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中身亡了。根据报导,实验人员正在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的科研实验,而爆炸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引燃了易燃易爆药品。
图片来源/新京报
三年前,也是在距离新年很近的日子里,清华大学化学系也有一名学生,在操作实验的时候因为爆炸而丧生。
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不禁要问,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同样的悲剧?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样的事故并不是单纯的“意外”,而是存在人为因素,如果涉事人员都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事故很可能就不会发生。
例如,此次事故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危险化学品的存放问题,而这也是实验室安全问题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我们也本应该怎么做。
实验室安全守则要牢记
首先,实验室作为实验场所,本就不具备储存药物的功能,不要说是危险品,就是普通化学品也不能在实验室随意堆放,不是实验必需品,应当做入库处理。
其次,在实验室中摆放的药物,应当在药品容器上粘贴耐久性良好的标签,同时标注其可能的危害性,以便实验室的其他人都能知晓风险,这样不至于出现,甲暂存的药物,乙因为对其危害不知情,因误用导致事故发生。
再次,实验室中的危险化学品,不仅应当通过一些标签警示其风险,还需要进行定期安全培训,确保每个人都有风险意识。
实验室安全标识一览
图片来源/江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https://sbc.jiangnan.edu.cn/info/1033/1067.htm
实验室药品存放注意事项
有了这些基本的培训流程和知情原则还远远不够,因为实验室中的药品种类五花八门,所以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比如,药品的种类有很多,那么这些药物就必须按照一定规律摆放,不能轻易混放,比如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摆在一起,那就如同是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样危险。
通常,实验室中主要的药品类别有: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强还原性、高挥发性、易燃易爆、剧毒等,它们各自的管理条件也有区别。
强腐蚀性药品,在实验室一般放于低处,这样在出现泄漏问题的时候,不会因为将柜子蚀穿造成大面积污染,并且在保存的时候,会增加保护性装置,例如抗腐蚀托盘。
强氧化性药品只能与其它强氧化性药物摆放在一起,同理强还原性药物也只能和同类药物一起存放,并且很多情况下,都需要避免和空气或水接触。
高挥发性药物需要特定条件储存,例如压力罐等,相应的管理流程也会更加复杂。
易燃易爆品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事故源,对于这类药品的规范则更加细致。首先,实验室中存放的易燃易爆品,不得超过实验所需的量,而这一点,此次爆炸涉及的实验室,很可能就是不满足要求的。其次,易燃液体在使用的时候,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避免易燃液体挥发后产生的气体积蓄。很多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比例时,便会遇明火发生爆炸,而这一比例的区间则被称为爆炸极限。例如,11月28日在张家口发生的爆炸,涉事气体为氯乙烯,其爆炸区间是体积比4%~22%,也就是说,当空气中氯乙烯的浓度在这一区间内时,就有爆炸的可能性了。同样,北交大发生的这次事故中,也存在这一前提要素,易燃物在空气中积累到了较高的浓度。很多易燃物的爆炸烈度堪比炸药,实验室操作手册上经常举的例子是丙酮,3.25克丙酮在空气中爆炸所释放的能量,与10克炸药相当。此外,易燃易爆品还需要和热源、电源、光源保持距离,严禁使用明火对其进行加热。
有毒药品也是实验室发生危险的重要因素,对这类药物的管理则更加严格。例如,剧毒药物不允许在实验室中存放,以免发生泄漏时造成人员伤亡。通常,这些药物在领取时,都需要两人同行,直到用完归还,都需要完整地记录用量,确保没有出现遗洒的情况。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与皮肤接触,以免经皮下吸收造成伤害。
有些化学药品直接散放于实验台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图片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管理 https://syjd.njfu.edu.cn/shownews.aspx?newsno=1229
血的教训要谨记
实验室中有很多纪律,都是前人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所以才有了现在厚厚的安全守则。有一些要求,比如实验室里连水都不能喝,尽管听起来有些苛刻,但它的含义却不只是字面上那么简单,至于抽烟这样的行为,更是连在楼道或走廊都是被禁止的。
一百多年前,因为硬件设备的关系,很多实验人员都是在毫无保护且通风也很差的条件下完成工作,那时候,吸入剧毒物质或是发生爆炸,都是难免的事,例如诺贝尔作为炸药研究世家,他的弟弟就在一次实验中因爆炸而身亡,而诺贝尔本人也只是侥幸逃过一劫。如今,实验室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规范也更加健全,反倒是忽视安全操作的事故时有发生,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汗颜。
从历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事后分析来看,我们目前的化学知识在大部分情况下已经足以在实验前就预知其风险所在,真正“意料之外”的危险很少会发生,所以这些所谓的意外,归根到底还是人为事故。例如开头提到的清华大学事故,操作人员所做的实验会用到叔丁基锂,这是一种遇到空气就会立即爆燃的化学药品,非常危险。按照要求,节假日实验室操作应该不少于两人同时完成,尤其是这类危险操作,更需要在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之下才能完成,然而这些规范最终都只停留在纸面上,事故便毫不留情地发生了。
如果经历了类似的这些事件之后,我们依旧不能将安全操作守则变成相关人员的从业铁律,只怕这样的悲剧还会在未来发生。
愿逝者安息。
撰文/孙亚飞(清华大学化学系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