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爱敝帚自珍
夏天很热,而屋子里东西多人就会感觉更热。怎么样,收拾屋子来凉爽下吧?不过呢,这个不能扔,那个还得要,你在我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保留屋子里的东西……恐怕到最后你要失望了,什么也没扔出去,屋子里囤积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令人想起“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唉,为啥就不能少点呢?!怎么就丢不掉呢?
人们喜欢维持事物的现状而不支持变化,这是一种希望安于现状的保守心理,生活中它以强大的力量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让我们更偏爱熟悉的事物,对陌生的事物有天然的排斥。我们在收拾屋子时总舍不得扔掉东西也是这种心理在作祟。我们拿起一件东西的时候,因为不愿失去这种拥有感,对可能失去的东西本能地感到留恋,所以总会千方百计地找理由留住它,总想着,或许有一天它能派上用场。而实际上,都是你想保护现状的心理在左右着你。
属于你的东西估价总是很高
或许,只要看一个简单的实验你就能清楚其中的奥秘了。研究者找来一批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每人分到一只价值10美元的杯子,另一组每人分到一张10美元的钞票,然后两组之间可以自由交易,那些手拿现金却喜欢杯子的可以买杯子;而那些不想要杯子的,可以用杯子来换钱。
按照一般理解,10美元与杯子的价值相等,正是买卖双方最适合达成交易的时候。但奇怪的是,在这个实验中竟没有一宗交易实现。经过调查,研究者发现,有杯子的人想收藏,还想以更高的价钱出售手中的杯子;而没有杯子的人并不想以手中全部的10美元来交换商品,只愿意以一半左右的钱来买下杯子。
不要忘了,这些杯子是随机分配这些志愿者的。因此,那些不愿意交换杯子的“护杯子”行为与分到钱的人的行为都很奇怪,分到钱的人都不喜欢杯子,分到杯子的人都喜欢杯子?这里面一定有其他的解释。
这就是一旦东西属于你所有了,你就会舍不得,给它的估价很高;当它不属于你的时候,你给出的估价就很低。
所有权一变,估价天差地别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
一家化工厂离居民小区很近,厂区排放的废气影响到了附近居民的健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来看两种情况:一种是化工厂原本就存在,原本就具有适度排放废气的权利,后来才有居民小区,这时居民如果想要更加洁净的空气,就需要付钱给化工厂;另外一种则是化工厂在居民小区之后建起来的,它如果要排放废气,就应该向居民支付环境污染费。无论那种情况,两方面最后都将通过讨价还价达成共识。
按说在这两种情况下,双方的要求应该都没有什么变化才对,可是实际上却大相径庭。如果居民需要掏钱买清洁的话,化工厂方面会索要更多费用,居民愿意付出的费用则很少;反过来,如果工厂需要为自己排放的废气支付污染费的话,居民就会狮子开大口索要高额赔偿,化工厂则能少就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获得所有权归属的一方会把所有权价值看得更重,而没得到所有权的一方会把所有权价值看得更低。这是一种拥有的心理偏差在作祟。拥有所有权的人与所有权建立了无形的“亲密联系”,这些权利一旦面临失去的境地,人们就会索要更多的赔偿价格。
如何摆脱这种心理影响?
这种因拥有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对你的生活影响很大,危害也不小。比如,因为这种心理效应的存在,即使不考虑其他的交易成本,上述事例中化工厂和居民的谈判也可能破裂。
而汽车商也利用这种“心理拥有惯性”,在你购买前,极力怂恿你进行试驾体验,让你好像拥有了这车的感觉一样,其实也是想借此抬高你对车的估价。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摆脱这种心理的影响呢?其实只要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换个方式提醒自己就行了。比如,整理房间时,不要去问自己该不该扔掉某个物品,而换做问自己,如果我没有这个东西,我会有多想要它,会花多大精力得到它。而大多数的时候,你的答案或许都是:我不会花费多少心力获得。这样,你会成功扔掉你恋恋不舍却没什么用处的东西。
另外,用这招对付电子邮件也很管用。如果有人给你发了一堆链接,抢手商品,或是搞笑片段,那你就问问自己:倘若我没收到这些邮件,我会不会自己花时间去找呢?显然不会,这样你就能轻松删掉它们并摆脱掉干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