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的弹指之间,记忆受到了损坏,这是如何发生的?

一:从拍照损伤效应说起

为了验证拍照损伤效应(photo-taking-impairmenteffect)——即拍照不利于记忆形成,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学者Julia S. Soares和Benjamin C. Storm进行了两组实验(篇幅有限,不详细介绍该实验):

实验一:

42名被试与三个独立变量:观察,相机(手机相机)和Snapchat(色拉布,美国的一款“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在观察条件下,参与者只是简单地观察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图像(呈现15秒)。在相机和Snapchat的条件下,参与者使用相机或Snapchat应用程序拍摄电脑屏幕上体验呈现15秒的图像。

实验二:

51名被试与三个独立变量:观察,相机(手机相机)和删除(拍完照后自己删除图片)——跟实验一类似,在观察条件下,参与者只是简单地观察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图像(呈现15秒);在相机条件下,参与者使用相机拍摄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图像;而在删除条件上,参与者拍完照后删除图片

实验结果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被试表现中,虽然实验二的删除条件组被试有了删除图片的自主性后比实验一的“阅后即焚”组表现好,但是两个实验中的被试只要用手机进行拍照(无论照片是否被保存下来),在图像回忆测试中的表现都不如仅靠自己观察进行记忆的被试(观察组),即拍照对记忆效果造成了影响,导致记忆效率下降(拍照损伤效应)。

然而这并不是第一个研究拍照损伤记忆的实验,来自于康乃狄克州费尔菲尔德大学的Linda Henkel博士早在2013年一项对博物馆对特定物品(艺术品)的进行拍摄与观察实验对比中就得出了这个拍照损伤效应——被拍照的物体比被观察到的物体更不容易被人记住。

这是如何发生的?

Julia S. Soares和Benjamin C. Storm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来两个原因:

交互记忆理论(Wegner,1987;魏格纳,吉里亚诺,&赫特尔,1985):人们会与他们熟悉的团体或其他信任的个体进行信息交互交换和相互储存,即“其中一个人可以把一条信息让另外一人保存,并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向后者询问的方式来获得这部分信息”,因为每人的特长与擅长领域不同,所以这样进行交互记忆对整个团体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交互”不再限于人与人之间,从远古时代的壁画到纸张,再到现在的科技产品——手机、电脑、平板、智能手表等等,我们把记忆“放”在这些物体(纸质笔记本、手机、电脑、平板、智能手表等等)上,然而再从这些物体上获得这些信息(记忆),这就是一种记忆交互,在拍照损伤效应中,“参与者无法记住被拍照的物体,因为他们依赖的是相机的“假性”记忆,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有机记忆”。

注意力脱离假设(the attentional-disengagement hypothesis):当人们拍照时,他们会瞬间从处理捕捉物体或体验的任务脱离出来,从而导致他们对其编码的深度或精确性低于其他情况。简单来说,我们在拍照时,因为拍照“参与”了记忆,所以我们对所拍照的内容就失去了大部分的记忆动机——既然都拍照了,为什么还要费神去记住它?

但是,因为拍照时记忆更不投入,这种脱离导致了参与者执行了较浅的编码过程,使他们在拍照体验本身的过程中,甚至在拍照结束后,参与者继续处理并巩固经验到记忆中时,可能会出现遗漏或未能将视觉细节编码到记忆中。

这或许也可以从“满足”这方面来说,一般而言,现在的人用手机拍照大部分是出于两个目的——存储与分享。

存储是比较功能性——保存信息或者留个纪念,而分享,不管是出于自恋的自拍,还是分享“喜悦”(照片)给自己的朋友,或者是分享到朋友圈中炫耀或表现、表达什么,都有着更多的心理动机。从这方面来说,存储与分享都是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求,这样我们就可能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用大脑进行场景记忆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风景区中时对拍照的需求多过他们去慢慢体验美好风景的需求——“拍完即走”。

二:从拍照损伤效应到使用手机中的记忆损伤

不仅仅只有拍照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当我们使用所有数码产品进行“记忆”时,同样会出现记忆损伤效应。关于拍照损伤效应,上面已经说得清楚了,其实交互记忆理论和注意力脱离假设同样可以应用到数码产品,尤其是用在手机对我们的记忆影响解释上。

交互记忆理论:手机中记事本、软件提醒、文档软件、软件或网页中的收藏和分享等等功能完全可以代替我们的一部分记忆需求。其实以前是手写到纸张笔记本上也会有一些记忆损伤,但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字一个字手写的,我们在写的时候也会看、记和想,所以这种记忆损伤是很少的,甚至还可以增强记忆,而现在是以更方便轻松的方式输入(例如语音入、复制粘贴、收藏、分享、截图、录像等等方式)到手机中或在网页和软件之间的交互中,所以失去了以前的那种交互记忆所做出的努力,数码产品中的记忆损伤要比记在纸上的要严重得多。

注意力脱离假设与注意力分散:这是经常说到的,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你的注意力总是会被吸引到其他地方中,并导致的记忆负荷,其中因为我们的记忆的巩固过程是脆弱(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任何中断或分神都会把记忆从萌芽状态中清除,无法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沉淀到长时记忆中。所以在玩手机时,因为注意力的不断脱离和分散使记忆编码过程变得十分“浅”,导致存在这种记忆损伤。

另一方面,因为手机的便利性,我们放弃了部分记忆的努力,这是信息爆炸的好处——只要你够聪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你想要的信息和内容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点个保存、收藏或者分享——保存在你可以在网络世界中找得到的地方,这些信息和内容就是你的了,而且生活又不是“闭卷考试”,所以,为什么还需要费神地去学习、记忆这些信息和内容?

而且有时候,我们的记忆有并也没有那么“好使”,总会遗忘或忘记一些细节,“电子记忆”则不会,只有你或别人没有去删除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电子记忆”中全部内容都会完好无损地放在那里等你随时随地地去取,这种精确的“记忆外包”、“电子记忆”,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记忆负担或责任、压力、焦虑,这也是很多人如此依赖手机作为一种记忆的方式的原因。

不过,虽然依赖手机作为一种记忆方式会对我们的记忆造成损伤,但损伤是指一种对记忆编码的影响,不是永久性损伤。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习惯,我们是在依赖的过程熟悉并适应了那种浅层的记忆编码,相当于我们一直在训练成一种浅层记忆状态,所以才会出现记忆效果不佳的情况,越是依赖,越容易维持这种记忆受损状态。

即使习惯是难以改变的,但因为大脑具有可塑性,如果我们不再那么依赖手机,肯去坚持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那么我们的记忆能力依然可以不断提高。


References:

Soares, J. S., & Storm, B. C. (2018). Forgetin a Flash: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Photo-Taking-Impairment Effect.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 7(1), 154–160.doi:10.1016/j.jarmac.2017.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