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两位咨询师对这一话题的见解,希望对于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能有一些启发。
咨询师分享1
来稿咨询师:邵?颖
沉默的力量
对于沉默,我们往往既喜爱,又讨厌;既觉得沉默是金,又觉得沉默是尴尬;既想打破沉默,又想保持沉默。中国人对于沉默的感情总是复杂而又矛盾的。传统教育提倡我们要沉默。别人说话时,我们保持沉默,让他人可以有充分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同时,沉默也可以确保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反省。然而,当一些西方的思想被融入现代教育后,我们又被鼓励不要沉默,要勇于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这不仅是一种主动的自我表现,也是一种化解尴尬的方法。
在心理咨询中,无论咨询师还是来访者,沉默都是一定会涉及到的话题,以及必定会体验到的经历。对于咨询师而言,学会解读来访者的沉默,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回应沉默,是咨询师技术学习的必修课。而对来访者而言,理解咨询中的沉默,适当地容忍沉默,也是让自己蜕变的必经之路。
沉默的发生与意义
根据咨询的进程,沉默在咨询的不同阶段皆有可能出现。不同情景下,发生的沉默所代表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来访者会在咨询刚开始的时候,频繁地出现沉默。咨询初期,来访者对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往往不太了解、不太熟悉,从而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沉默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往往是挣扎和纠结的。什么能对眼前的这个人说?能说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咨询师对我的表现,所说的事情会有怎样的看法?这些疑惑和不确定感都可以成为让来访者沉默的理由。
这个时候,咨询师可以先开口,进行一些普通性的日常对话。例如,今天是怎么过来的?路况如何啊?以此来缓解一下气氛,起到一个热身的作用。或者,咨询师也可以以来访者进行咨询的动机为切入口,与来访者一起讨论咨询的动力。例如,是什么样的情况让你想到要进行咨询的?以前有没有一些咨询的经历啊?它们是怎么开始的,又是怎么结束的呢?又或者,咨询师可以向来访者解释沉默的合理性,告诉来访者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经历,他们不需要刻意地寻找话题,直到他们真的有一些想说的,然后自然地将想说的话,说出来便可。
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关系后,并不表示沉默就不会出现。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讨论有时候会离伤痛处很近,这个时候来访者会用沉默回应。这样的沉默往往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来访者进入了自省的阶段,他们正在思考。另一种,来访者此时此刻大脑可能一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好。无论是哪种含义,咨询师在这类情况下,一定要给予来访者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与自己待一会。咨询师要允许来访者沉默,也要锻炼自己对咨询中发生沉默的容忍度。
沉默的艺术
我们对于沉默的面对和处理,就像是跳双人舞,看似流畅的舞蹈中,却需要咨询师带领来访者一起踩对节拍,对方进时,我们退,对方退时,我们进。来访者有诉说意愿时,我们除了要借出耳朵之外,大脑还要飞速地运作,分析来访者所说的每一个话题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告诉我们这些内容背后的动机。来访者沉默的时候,我们除了陪着他们沉默,还要倾听沉默背后的声音,更要与来访者讨论沉默。比如,我们可以询问,刚刚沉默的时候,你在思考什么?可以说说沉默时,脑海里出现的想法吗?
对于沉默的充分讨论,可以很好地搭建起来访者对咨询师想象的桥梁,从而帮助咨询师看到,来访者是如何将过去的经验运用到现在的人际关系中的。譬如,当来访者被问及你怎么看待刚刚的沉默的时候,有的来访者可能会说:“我觉得有些尴尬,有点焦虑,我想赶快打破这样的沉默。”这样的回答,实则是给了咨询师一个往深处探究的机会。咨询师可以邀请来访者谈论多一点关于焦虑和尴尬的感受,然后顺藤摸瓜地发现,原来在来访者的经历中,沉默常常代表着犯错,批评,忽略等负面的感受,所以当沉默也在咨询中发生的时候,来访者就很自然地以为,自己可能做错了什么,引起了咨询师的不满。只有发现了来访者思维上的恶性循环,我们才能为来访者争取到打破它们的机会。
咨询师分享2
来稿咨询师:胡姚蕊
《人类沟通语用学》中说:人不可能不沟通。其意思就是,哪怕一个人不说话、不动作、不反应,也会是一种沟通,也是在对系统内的人表达出某种信息。人与人之间是不间断地进行信息交互的,和是否使用语言或动作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可以这么说,一旦进入了心理咨询的设置和环境中,其实每一分钟都是“咨询”,不仅仅是语言,也包括行为。沉默,就是行为的一种。那么,我也需要再重申一下“沉默”一词的内涵——无语言、无行动、有动作。
首先,“沉默”是咨询中的一种策略,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我记得,在学习家庭治疗期间看过结构派大师米纽秦的一个咨询录像:当一家五口人落座以后,米纽秦也坐了下来,什么都没有说,沉默的盯着自己的脚尖看。这个行为别有深意,在咨询师进入一个家庭系统的时候,可以采取主动,也可以采取被动,此刻,米纽秦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这是他第一次见这个家庭,不知道这个家庭有什么样的规则,也不知道家庭当中的互动模式,用这种沉默等待的消极被动方法,就是要把主动权交给家庭,看看到底谁先开口,谁来补充,谁来应对等等,从而更迅速和清晰的了解这个家庭的结构与互动模式。此刻,沉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率的。
由此,当我在进入一个陌生的家庭系统之时,常常会使用这种“沉默”,不给予家庭任何指示,也不让眼神飘落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让家庭自发的呈现出它最基础的模式。比如,如果一个家庭中,男性先开口,女性跟随,可能代表着夫妻之间的互补式沟通模式,是由爸爸做主导,而妈妈可能会呈现出某种低功能的状态;如果是女性先开口,并说了很多,而男性什么都没有说,那么也是在呈现出这个系统中,女性更有动力,而两人之间呈现出竞争或者追逃的状态。通过这种刻意的沉默,反而能够让系统在咨询师最少干预下“活现”,咨询师也因此收集到了更多的信息,为下一步的计划做准备。
其次,咨询中的“沉默”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模拟信息,在咨询中能够表达有力量的、丰富的信息,就好像百感交集下的两个人进行了一个“拥抱”一样。有时候,沉默传达着允许,有时候沉默传达了否定,有时候沉默传达着停留…….使用每一个“沉默”对咨询师而言,都需要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目标。
我记得有一个家庭,夫妻之间呈现出典型的竞争之舞蹈,这个舞蹈跳了很多年,彼此之间互相埋怨、指责。当我尝试引入一个新的方法,即让彼此交换角色来表演对方会说什么的时候,两个人争吵到一半突然停了下来,双方都呆呆的站在那边,没有人继续说话,妻子的眼眶变红湿润了起来,丈夫看到妻子的眼泪,也走向她拉起她的手,这一刻的改变充满了温暖,完全打破了之前固化的模式,我期待让这一刻继续深化和发展,于是沉默的站在了旁边。这时候,“沉默”就代表着我传达给他们的模拟信息:请你们继续吧!因为,这是这次家庭咨询中的转机,某种新的改变在系统中发生了。
最后,咨询中的“沉默”会以停顿的方式出现。此刻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无言的。这种“沉默”并没有明确的信息出现,只表现在关系层面的深化,彼此达成一种共情的体验。比如,在咨询中,来访者陈述了一大段之后,通常会停顿一会儿。有时候咨询师会表达共情,但是当语言已经无法企及那个情绪的时候,这共同的“沉默时刻”就好像把两个人包裹在了一个氛围当中,彼此深深地、缓缓地来一起呼吸与体验。这一刻就好像灵魂与灵魂的“遇见”。
总之,“沉默”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咨询师的一个工具,它就如同中国画当中的留白那样,越成熟的咨询师就越容易熟练地使用这个工具,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咨询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