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六周时间,93岁高龄的卡尔·哈恩博士频繁到访中国三次。这位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上任两周之内就开始推进大众汽车导入中国的合作,才有了今天大众集团在中国年销420万辆的规模。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哈恩很乐意跟大家畅谈当年如何实现合作的历史,以及每一次来到中国看到这里飞速变化的切身感受。随着他的讲述,我们一起回望中国汽车工业如何砥砺前行。
关于促成合作
坚定看好中国市场 往来皆受益
哈恩:我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这个国家给我的主要印象却是贫困。当时,我出于对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了解和信心,以及对邓小平先生执行的政策和战略的信心,我认为大众汽车集团不能错失进入中国的机会。所以,我在上任两周之内就开始推进与中国的合作。
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合作伊始,上汽还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但我们与上汽的合作十分重要。首先,上汽给了我们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其次,上汽传达给我们中国市场现状、中国对于外部世界的需求等重要信息,与上汽合作之后,我们把质量控制、采购、财务这些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从德国派至中国。我们与上汽互为重要的合作伙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上汽如今已成为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国际车企之一,从规模看,无论是整车制造还是零部件业务,都位于世界车企前列,在与上汽合作中,大众汽车集团也获益匪浅,两方始终保持高度互惠互利的关系。与上汽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为中国的发展打造了基础设施,打下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始终都是正确的,没有犯错误。
这其中有一个小故事,1986年,大众汽车集团安排从中国到德国去学习培训的工程师中,有一位到奥迪学习发动机研究的工程师,他在学成归来后,又前往同济大学做汽车动力方面的研究,后来这位工程师成为了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
再讲一汽,是与上汽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我第一次到长春时,城市非常破败,从机场一出来,就感受到了长春的寒冷。耿昭杰先生来接我们时,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件厚衣服。二战以后,我从来没有像那样挨过冻。后来与耿昭杰先生的谈判进展得非常顺利,但中间有个小插曲,谈判过程中他突然出去,把我一个人留在会议室,一个多小时以后才回来,我当时不知道他去做什么了。实际上,耿昭杰先生当时给一汽在美国的谈判团队打了一个电话,跟他们紧急联系说不要和克莱斯勒签合同。一汽和大众汽车集团签约后,第一个项目就是奥迪100项目。
关于合作收获
来得早又来得巧 市场份额始终第一
哈恩:我们来到中国后,第一年卖了五千辆车,就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27%。当时有一些人不认同我的做法,说这样的市场没有任何的发展前景与空间,但是我仍然决定坚持,而且在我们与的中方合作中,25年前退休时,中国的产量仅仅达到10万辆。我们知道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走量爆发性的增长是在更晚的时候出现,但是我们早期奠定的这样一套基础设施,为后来爆发式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像今天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三千万辆,我们也有420万辆的规模。
大众汽车之所以能在中国有今天的成功,我认为是因为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工程技术。买车对于消费者来说属于大宗投资,他们希望购买的汽车能够体现正面的形象。我们在中国的工作,也秉承了这样的传统和战略。我们始终坚持专注于车的质量,要让一款汽车在它20年的生命周期中,无论任何一个阶段拥有的残值,都比竞争对手要高。
关于当下中国
四十年发展堪称奇迹 未来仍有无限潜力
哈恩:今天再来到中国,这个国家的发展堪称奇迹,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发展得如此迅速。并且,中国的发展不只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基础设施完善,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能参与、见证过去40年中国的发展,我感到非常幸运,也非常感激。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但人均收入可能只有德国或者其他国家的1/4。中国汽车工业从生产规模上已经达到全球第一,大众汽车集团很有幸成为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分子。今天,全球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必须在中国布点,因为中国是非常理想的市场。
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非常大。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90辆,在德国,这个数字是685辆,美国的数字是810辆,在未来20年,即使受到新移动出行模式或者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不需要达到德国美国的程度,但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高效的投资、中国的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中国在研发方面的工作,必然在接下来20年里促进中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一个收入不断提高的中国,必然在世界上占有更加强有力的位置,这样强有力的位置会给世界各国带来深远的影响。
车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