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东线脆皮的T-26,为何能在中国昆仑关暴打日本坦克?

说起T-26系列轻型坦克,在二战东线战场的表现并不好:装甲薄弱,火力在面对德军坦克时十分贫瘠,通信设备奇差……然而,就是这款对苏军来说只适合侦查的轻型坦克,放在1930年代末的亚洲战场,却能让骄横一时的日本陆军头痛不堪。

▲在西班牙内战中的T-26轻型坦克,在面对同一时期的一号坦克时完全占尽了上风。以至于德国人甚至需要把一号坦克拆装炮塔,换成20毫米的机关炮才能勉强与其抗衡。

中国军队能够得到T-26,也是得益于抗战初期苏联人的慷慨解囊。在1937年9月,中苏贸易协定尚未签署的情况下,应中方战情所需,苏联就已经开始输送T-26B/1937型轻型坦克了。而在整个抗战中,一共有82辆T-26抵达中国,成为新组建的第200机械化步兵师战车团主力。而装备着45毫米炮的T-26,也成为中国军队在美援未到来之前最强的坦克。

▲1949年时,部分从抗战中幸存下来的T-26坦克被国民党军由上海转运至台湾,以加强岛屿防务,而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美式的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T-26/1937轻型坦克模型。

与之前军备贸易所得的一号坦克相比,中国得到的这批T-26全部装配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同时还附带了大量的备用零部件以及修理车等机械设备。而在性能上,就1938年的情况来说,无疑也是能碾压日军装甲兵一筹的:

首先,日军在1938年对华作战时,主要的装甲力量依旧为89式中型坦克与94式超轻型坦克。前者装备着一门57毫米的短管火炮,而后者的武备力量只有一挺机枪。94式超轻型坦克在火力上孱弱的同时不具备反装甲作战能力,主要被日军视为“机械化斥候”使用。而别看89式装备的火炮要比T-26的口径大,但那门57炮其实更多的是用于支援步兵。以至于日军的89式在中国战区时几乎不会携带穿甲弹,而是更多地携带榴弹用于轰击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土木工事。而往往在开了几炮以后,缺乏反装甲武器的中国军队便会撤退。因而,89式中型坦克几乎没有对手。

但当遇上了拥有火炮的T-26时,89式嚣张跋扈的日子也就到头了:正面装甲只有15毫米的它,根本无法在500米的距离挡住T-26的雷霆一击。相反,由于使用的大多数是榴弹,在击中敌军目标时,89式最多能给敌人带来的,无疑只是掉一层油漆!有时候连个孔洞都不会留。倘若中国装甲部队能够有效配合,采取更为正确的使用方式与日军战车兵接战,占据上风是必然。

▲89式中型坦克(甲型)实物与彩绘图,车体的91式6.5毫米车载机枪清晰可见。1928年设计生产的它,即便是过了10年,仍然在日本陆军中充当侵华急先锋,在面对步兵阵地时,毫不畏惧的它一旦撞上拥有45炮的T-26,必输无疑。

在1939年12月的昆仑关战役中,中国军队的T-26坦克首次成建制出动,给予来犯的日军第5师团重创,但自己也因为日军反坦克炮火力而损失不小。在此之后的1942年,参与入缅作战的第200师与日军血战多处,由于缺乏有效的指挥与步兵支援,最终几近损耗于大撤退的途中。

但就是这些在欧洲战场上不中用的苏式坦克,在最关键,最艰难的3年里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火力支援,也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陆军,自己的坦克也不是战无不胜的!

▲昆仑关战役结束后,来到第200师检阅T-26的蒋介石本人,而他也对这支宝贵的装甲力量所付出的牺牲做出了肯定。

▲1944年的松山攻坚战中,中国士兵发现日军还将1942年大撤退时,200师丢弃在大路上的T-26轻型坦克制成固定坦克火力点,用于攻击中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