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坦克的狂想:造百吨怪兽却出不了本岛

二战中的日军装甲兵,说起来可能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部队。尽管在上世纪30年代,日军装备的95式/89式并不算是落后。然而,到了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日军安岗战车支队所装备的89/95式,在面对苏军的T-26与BT快速坦克时,在火炮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而经历此战以后,日军北上的野心也被粉碎在了茫茫草原之上。

然而,不甘心失败的日本陆军自1940年初开始,准备制造一款前所未有的重型战车,用以对抗苏联的多炮塔家族。但这个代号为“百式重战车”的计划,不过是二战日本立下的又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flag罢了。

▲1939年,诺门坎战役爆发前端坐在89式中战车旁的日军战车兵们。

▲采用“跳梁”攻击方式来打击苏军的轻型坦克,无疑是日军单兵反坦克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时,担任日本陆军大佐的岩畔豪雄向技术部门提出,要制造一款比95式重战车至少大两倍的超级重战车!作为计划的产物,1943年时,这辆代号为O-I的重战车有了一辆试验车下线,而此时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然滑向了盟军。即便如此,日本人仍旧沉浸在研究自己的超重型战车计划当中。

O-I型120吨重战车的设计,显然是跟了1930年代欧美各国的“风”。其主炮为一门105毫米的92式45倍战车炮,同时还有一门副炮:在大战时期日军最为先进的47毫米一式战车炮。副武器方面,3挺97式车载机枪被安置在炮塔后部、车体机枪塔,车后部机枪塔位置。车组人数更是达到了11人之多!而其正面装甲最厚的部位也达到了200毫米,堪比德军的“象”式坦克歼击车。

▲95式重战车(26吨)实物与游戏图片。尽管O-I型坦克的炮塔设计与95式类似,但其主体结构与它还是大相径庭的。

▲岩畔豪雄陆军少将(1897-1970)

正面装甲硬,侧面也不含糊。O-I型的侧面拥有110毫米(35+75)的钢板保护,后部装甲更是达到了150毫米!同时有能够提供550马力的V-12汽油引擎两具。但即便如此,笨重而庞大的身躯使得它也无法快速移动,在公路上最大的行驶速度也不过才每小时25公里罢了。

然而,试验的O-I型百吨战车却根本无法出战。自1943年的马里亚纳海战惨败之后,日军的大部分资源全部用在了航空/海军军备建设上,根本无心建设能够与美军战车抗衡的四式、五式,更不用说这款长达10米的大怪兽了。

由于没有实质性的论证,至今日军的O-I百吨级战车的存在都是历史学家们所争论的焦点。但即便如此,这款超重战车仍然无法改变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的颓势。甚至在战争末期连岛都出不了!因为美军潜艇将日军的航道都封锁的严严实实!

▲O-I百吨战车的想象图,也许这款日本的超重型战车根本就是日本人的又一脑洞狂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