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按理说到了这个时候,清朝已经彻底结束了,中国又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可是,清朝的许多遗老遗少们并不甘心,他们还一直心存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忠臣站出来,扛起光复大清的旗帜。
1917年,清朝遗老遗少期盼的“乱世英雄”终于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张勋。说起张勋,那也算是近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不过一般跟张勋这个名字同时出现的还有两个字:复辟。
张勋原是行伍出身,早年曾参加过中法战争。1895年,袁世凯受朝廷任命组建新军。张勋被调往袁世凯帐下,担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督练处总务长等职务。这次调任对张勋来说是一次命运的转折,后来在民国时期登场的各路风云人物,很多都是出自袁世凯的新军中。
清朝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后,张勋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后又被升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这一职位也算的上是位极人臣了。张勋出身贫寒,如今成为了清朝的封疆大吏,所以他对清廷充满了感激之情。
清朝灭亡后,张勋先后担任了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等职,率部驻守徐州。此时,离清朝灭亡已经好几年了,可张勋还是对前朝念念不忘。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张勋依然保留着辫子,而且他还不允许部下剪辫子。所以张勋也被当时的人称为“辫帅”,而他的部队则被称为“辫子军”。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一盘散沙,各路军阀不断争权夺利,由此造成了时局动荡不安。民间有不少人感叹北洋政府还不如过去的清朝。张勋闻讯后,认为人心思旧,此时正是光复大清的最好时机。
1917年6月,张勋率五千辫子军以调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为名进京。7月1日凌晨,张勋发动复辟,并将深居紫禁城后宫的逊帝溥仪重新请上皇帝宝座。由于张勋复辟发动的很突然,所以整个京城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就重新挂上了清朝的黄龙旗。
不过,张勋复辟只持续了12天时间就宣告终结了。早已有所准备的军阀段祺瑞迅速组织了讨逆军,发兵进逼北京。张勋的辫子军才五千人,没有多少战斗力。在讨逆军的夹击之下,迅速被击溃了。张勋逃入了荷兰使馆,才算躲过一劫。
整个“张勋复辟”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结束了。让人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张勋带着区区几千人就敢叫嚣着要光复大清呢?有人认为张勋就是一介武夫,光有愚忠,没有脑子。这种观点其实是太看轻张勋了,任何一个人能从普通百姓通过自己奋斗升至张勋这样的地位,那绝对是人中精英,脑子绝对比大部分人好使。“张勋复辟”之所以搞的像一场闹剧,其实是张勋被人套路了。
早在复辟前,张勋就和多方面的人经过充分沟通,各省督军大多表示认同或是默认张勋的观点。其中,北洋系的实力派人物冯国璋、陆荣廷都明确表示支持。而后来组织讨逆军讨伐张勋的段祺瑞,在复辟之前也是积极拥护复辟的人之一。正是在这么多人的支持下,张勋才错误的判断了形势,他真以为是人心思旧,光复大清乃是大势所趋。
当然,张勋也不傻,大家空口无凭。于是他就写好了一份支持复辟的文书,让各省督军们都在上面签字画押,以防大家到时候抵赖。即便如此,张勋还是不够放心,他带着五千辫子军北上,同时吩咐留在徐州的心腹,让他随时做好准备。如果有需要他会发来电报,告知送“几盆花”进京。而“几盆花”的意思就是指带几个营的兵力前去支援。就这样,在做好两手准备的情况下,张勋信心满满的北上去光复大清了。
但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出乎张勋的意料。他原本以为是人心思旧,只要他扛起光复大旗,自然就是一呼百应。可结果,张勋这边刚刚宣布复辟,全国上下立刻炸开了锅,各地自发召开万人大会声讨张勋,各家报刊杂志上也是一边倒的反对之声。原先支持复辟的督军们一看形势不对,马上全体保持沉默了。段祺瑞更是看到民心可用,于是组织了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一路浩浩荡荡的进京讨逆去了。张勋看到形势不对,立马致电徐州的心腹“送花”进京。可结果张勋的心腹竟然把真的花送到了北京……
因此,“张勋复辟”之所以迅速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没料到人心太复杂,明明大家都约好的事情,怎么翻脸比翻书还快。不过,张勋最后的结局倒是挺完美。
张勋手里有当时各省督军们一起签下的“军令状”。这份文件没在复辟的时候帮上忙,倒是在张勋倒台后,发挥了作用。由于大家的把柄都握在张勋手里,所以谁也不敢真的拿他怎么样。复辟失败后,张勋跑到天津开始做生意去了。没想到张勋的经商才能远远超出了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短短几年时间,他就投资了70多家企业。家里有一妻十妾,佣人不下百人。从这方面来说,张勋最终还是一位人生大赢家。